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穿越天龙八部之风流虚雨 - 43,1

[db:作者] 2025-06-28 10:43 5hhhhh 3950 ℃

          第一百四十九回 北辽败灭(四)

  萧峰谢恩,领回王府。萧峰甚少亲理政务,政务皆由函谷弟子打理。他平时便在大厅中和诸将席地而坐,传酒而饮割肉而食,不失当年与群丐纵饮的豪习。契丹诸将在大漠毡帐中本来也是这般,见他随和豪迈,待下亲厚,尽皆欢喜。

  耶律洪基从上京携来大批宝刀利剑、骏马美女,赏赐于他。此刻萧峰送辽帝归府,天色已晚,踏进大厅,只见牛油大烛火光摇曳之下,虎皮下坐着一个人,萧峰定睛一看,又惊又喜,上前抓住他的胳膊,道:「二弟如何到达此处?」

  原来此人正是于虚雨,他安顿好吐蕃后,将政事、军事安排一番,率领诸多江湖好汉潜到边关,准备下手夺取北辽的江山。今日他到关隘,听闻辽帝与萧峰都在南京,潜到此处,与萧峰会面商议细节。

  两人谈些最近行止,于虚雨道:「辽国八路大军,我函谷弟子已控制六路,如今时机成熟,我欲趁机发动,先从另二路兵马驻地开始,骚扰辽国。借机让函谷弟子再上台阶,然后发动政变,夺得北辽控制权,然后中国大军开进,用计将几路契丹大军招降,如此不费兵戈而兼并辽国,兵乱之祸自此可免。」

  萧峰道:「我在南京这些时日,看辽人与汉人互相仇视,若是那一天发生战乱,恐怕两国死伤人数必定众多。我现在更明白二弟当日所想不动兵戈,合并二国之策,是真正消除战乱的妙策。但是辽主待我恩重,欲要对他不利,确实于心不忍。」

  说完,他一声长叹,提过一只牛皮袋子,拔去塞子,喝了两大口酒。大厅四周放满了盛酒的牛袋,萧峰兴到即喝,也不须人侍候。

  于虚雨道:「兵变之后,善待他及家人,让他们得以善终,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大哥,我兄弟两人齐心协力,将诸国变成一国,然后还政于民。将天下战乱皆消于无形中,那才是真正为百姓造福。」

  于虚雨将还政于民的思路、想法,向萧峰细细讲述,萧峰听得入神,想象那种制度下的国家百姓的安乐。两人谈到深夜,乔峰也喝了几袋子美酒,于虚雨与他商定许多细节后,返回边关。

  函谷弟子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将辽国的绿林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些绿林好汉在函谷的指示下,结连北地马贼,在辽国西部展开骚扰。

  因为南部是萧峰的地盘,他们的矛头重点指向北院大王所辖的疆界。

  函谷中原二路人马抽出将近八成主力,参与到这次行动中。按照于虚雨的部署,他们的任务是击败除函谷弟子外的其余将领,尽可能的除去这些北辽部队的主要将领,达到提升函谷弟子在北辽军队地位的目的。

  最初的任务是袭击北院大王驻守的峰州,尽量夺去州城的钱粮,打击辽国的元气。

  峰州大将耶律于琼是辽主远房侄子,嗜酒好色,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酗酒,其次是玩女人。

  耶律于琼进入峰州后,城中的大妓院,几乎都已经被他逛了一个遍,不仅如此,许多民女也被他强抢回府供其淫乐。凡是被他折腾过的女人,不管是民女还是妓女,几天都下不了床,传说此人有些变态。

  峰城内有三名函谷弟子,都是耶律于琼手下的重要将领,在他们的接引下,左子穆、都灵子、秦伯当、崔百泉等人各自率领手下得意弟子,进入峰城。其他人按照计划,潜伏在城外密林中。

  耶律于琼刚刚参加完一个婚礼,他的一名部将新纳了一名小妾,这个女人风骚勾人,让他看得直流口水,身体燥热难挡,恨不得将这风骚入骨的少女按倒在地,狠狠地蹂躏一番。不过他不得不强自忍住,因为毕竟这是部将的女人,他虽然狂妄,尚知道要维护好与部将的关系。

  耶律于琼回到府上,正要寻几名妻妾出出火气,门外突然有人报告,三名函谷将领进来禀报,说附近发现山贼,请战率本部前去剿杀。耶律于琼虽然酒色上有一手,但在排军布阵却比不上他那些本领的一点。

  此人又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听闻此消息后,不由兴奋起来。发下军令,让三将率领本部,连夜出城,剿杀山贼。

  耶律于琼共有六名统兵部将,每将领兵五千。三位函谷弟子拿到军令,立刻赴军营点兵,连夜出城去了。

  耶律于琼正与几位妻妾玩乐,几名蒙面大汉突然出现在他眼前。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耶律于琼惊诧莫名,完全未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失去活动能力。

  「各位好汉,手下留情,你们要什么尽管提出来。」耶律于琼再傻,也知道现在保命最重要。但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大汉好像没有听到他说的话,将几名妻妾点倒在床上。

  领头的大汉根本就不理会他,一拳打在他的小腹上,「老子今天来,一是要这州城的钱粮,二是要你几位部将的性命。」左子穆等了解过耶律于琼的平时作风,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对他是一点都不客气。

  耶律于琼疼得全身抽搐,上气不接下气,想说话却说不出来,不过心中却震惊无比。失去钱粮是件大事,他作为本城主将,重则砍头,轻则免官。但那几位部将不知与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要取他们的命呢?一直到这一刻,可怜的耶律于琼仍然猜不透这群人的来路。

  整个将军府已被左子穆等人控制起来,因为太平已久,整个将军府的护卫只有二百余人,晚上守夜的不足五十人,那里是这群武林高手的对手。群雄不费吐灰之力,就将他们一一除去,而且未闹出太大动静。

  群雄在院子里迅速活动,将全府上下人等很快解决。当然,不是全都杀死,那些丫环、仆人这些苦命人,只是点中他们的穴道,而没有去要他们的性命。

  耶律于琼见周边没有交战的响声,知道他的护卫已经全军覆亡。比起未来军法如何处置,此时的性命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他要用全城的钱粮和几名部将的人头,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他颤声道:「拿着我的调兵金牌,可以将几位部将调来,不过刚刚有三位部将出城公干,尚未回来。只要有我的调兵金牌,城中的钱粮,任你们取走。」

  左子穆搜出金牌,安排手下去调三位部将前来。这些手下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换上将军府护卫的服装,装扮起契丹人都有模有样。

  三位部将领命依次前来,进入正厅后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左子穆等出手点中死穴。峰城的三万部队,应该会在几日之后被函谷将领控制。但还有一些戏需要接着唱完,因此他们换上城区亲卫的服装,将护卫的尸体装上车先出城布置。崔百泉率领一批人随即持金牌再次进城,将城中钱粮装车运往城外。

  三位函谷将领按照计划领兵过来,群雄且战且走,扔下几十具尸体和部分钱粮分头逃跑。三位函谷将领下令不要追击,割下这批尸体的首级,以记录军功,又将钱粮运回城中。

  在尸体中辽兵意外的发现了耶律于琼的首级,将军府的亲兵队长也在里面。三位函谷将领命令士兵隐瞒此事,暂且不要声张,然后大批兵马入城处置后事。

 

          第一百五十回 北辽败灭(五)

  城中经过这段时间,发现将军府出现血案,函谷将领回城后,立即调兵封住将军府,并分兵看守四门,派副将赴军营处将其余士兵看管起来。

  一切就绪后,他们与地方官商议如何写表上奏,奏章说:「臣等出城剿匪,忽闻城中变乱,连忙率军回城营救,在城外与贼人相遇,斩敌首级四十七具,将贼人所抢钱粮尽数抢回。」

  「经查,将军府亲兵队长通敌,放贼人进入将军府后,生擒将军后,搜出调兵军令。然后召集诸将而杀之,将军也为国尽忠。现臣等已紧守城门,在城中实行宵禁,以后如何举止,请陛下指示。附,表奏军功名单。」

  未几日,函谷弟子萧昆奉旨来此。萧昆被萧峰安置在宫中,一直提拔为禁卫军副统领。耶律洪基因峰城地处三国交界处,为战略重地。因此任命萧昆为峰城将军,委以重任。因为三名函谷将领处惊不变,将损失挽回到最低限度。升三人为峰城副将,分统峰城兵马。

  峰城军权此时尽被函谷弟子控制,已经完成预定目标。左子穆率群雄按照计划,前去北院大王势力范围内的另一重镇扶阿城。

  辽国兵马共八十万,函谷弟子已经控制住近六十万兵力,只有少数禁卫军、扶阿、圭河、去蒙、鞍山等外共二十余万兵马掌握在北院大王和皇族成员手中。

  左子穆等人从易到难,将北院大王统兵将领、领兵的皇族成员逐步除去。半年内,辽国连续被山贼、马贼、绿林豪杰等夺城杀官,让耶律洪基大为震惊,命令萧峰领兵讨贼。

  萧峰果然名不虚传,所到之处,贼踪全无,逐渐将贼人赶出境外。北辽满境再无类似事件发生,合民对萧峰才能都是有口皆碑。耶律洪基因萧峰功劳,封他为兵马大元帅一职。

  萧峰此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函谷弟子也在他的提拔下地位逐渐稳固。于虚雨在汴梁闻此情况,命令左子穆部再入京城,同时刺杀朝中重臣与王族男丁。他与童姥、院星竹、康敏、丐帮一千余精锐弟子潜到上京城外,伺机刺杀耶律洪基。

  左子穆等人在函谷弟子掩护下,于十月初八,在上京发动了天下震惊的「上京惨案」,辽国王弟、王子、皇族宗亲一夜被杀三十四人,朝中重臣被杀六十三人。但左子穆等人也付出惨重代价,中原二路弟子死伤上百人,北地绿林豪杰死伤近千人。

  耶律洪基闻讯大怒,命北院大王彻查此案。北院大王经过排查和汴梁细作消息,将矛头指向萧峰。萧峰见事急,率领部队发动政变,在城中与忠于耶律洪基和北院大王的部队发生激战。

  此时上京兵马共有二十余万,其中萧峰控制的部队有十五万,忠于耶律洪基和北院大王的部队不足六万。

  在城中混战不止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萧峰虽然手握兵权,函谷弟子也皆在军中领兵,但是耶律洪基在辽国威信颇高,让士兵去反耶律洪基,萧峰缺少有力的借口。还有一个原因,潜伏在耶律洪基、北院大王处的函谷弟子,因未接到命令,尚未表露出来。

  于虚雨所率高手在函谷弟子策应下入城,与萧峰合兵一处,商议大事。于虚雨道:「欲要让辽国士兵损折少些,就要行擒贼先擒王之法。再则,耶律洪基在辽国威信颇高,士兵与其相战时出工不出力,可以重兵攻击北院大王所部,去掉辽主的羽翼。然后将耶律洪基部队分割,暂且不攻耶律洪基所在部队。」

  「我们以优势兵力,可以将他们逐一歼灭。待耶律洪基兵寡之时,我丐帮千名高手可以发动,一举击溃耶律洪基。」

  萧峰因几年来耶律洪基待他甚厚,不忍取其性命,道:「辽主这些年来对我甚厚,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我为天下子民计,不得已而与他为敌,请二弟饶恕他的性命。再则毕竟他是我的岳父,平定辽国后,请二弟善待辽主家人,我在此感激不尽。」

  于虚雨道:「大哥说那里话。我们此次平定辽国,自然不会多造杀孽。耶律洪基为一代名主,我必会跟他深谈一次。不然,恐怕即使我想饶他性命,他也会羞愧自杀。此事依计而行,至于最终与耶律洪基对阵时,我出面与他深谈。」

  萧峰按照于虚雨的计划分派部队,对耶律洪基的部队只围不攻,合力攻击北院大王所部。萧峰手下士兵对敌耶律洪基时,因为辽主多年积威,都不敢上前。但北院大王在国内威信尚且比萧峰差了一大截,所以士兵接战时就没有那么多心理负担。

  北院大王接战不久,二万多士兵很快只剩下五千余人。萧峰领兵过来,高喝道:「大王已经身陷绝境,何必浪费空耗我族中勇士性命,你若出降,我保证你和你家人的安全。」

  北院大王怒喝一声道:「你这厮包藏祸心,最为可恶,我宁死也不愿与你同活在这片大地上。」

  于虚雨在侧,见萧峰面露愧色道:「大哥不宜在此,让我在此处理此事。」

  于虚雨要过萧峰兵符,命函谷弟子传令进攻。

  北院大王见身边勇士欲来欲少,心中愤慨不已,但手中兵力太少,欲要杀出重围,也已经不大可能。

  于虚雨担心相争损害敌方函谷弟子,传令道:「萧大王命令,旧部反正,擒拿北院大王。」

  未等萧峰所部明白过来,只见北院大王身边几员将领,突然出手,将北院大王生擒。大局已定,北院大王手下二千余人,在这几名将领率领下投降。

  北院大王全军覆灭,耶律洪基兵力更显单薄。近三万兵退守皇宫,与萧峰部队僵持。于虚雨知道若交战时间太长,必定动摇军心。

  耶律洪基立在城墙上,望着城下血肉横飞的场面,心中一阵茫然,他对身边的大臣耶律飞扬道:「如果我向萧峰投降,是不是可以免去这一场兵灾?」

  耶律飞扬为三代老臣,对北辽忠心耿耿,他闻言大惊,忙劝谏道:「陛下,万万不可!萧峰虽掌兵权,看几日情形,众士兵皆畏惧陛下,因此出工不出力。勤王命令已经发出,坚持几日后,勤王兵马一到,则萧峰所部不战自溃。大辽基业不会就此丧失。」

  耶律洪基紧皱眉头,心中犹豫不决。耶律飞扬道:「陛下,可密使人联络萧峰所部的原禁卫军将领,这些将领对陛下忠心耿耿。若是他们反水,与我等里应外合,不愁打不败萧峰。」耶律洪基略作思忖便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派人潜出皇城,往城中各兵营处秘密行事。

  围攻皇城已经是第二天了,可攻城的士兵似乎无精打采。耶律洪基见威信尚在,不由信心又起,命令整军出城。只见宫门大开,数万身着豹衣铁甲的大军如洪流般倾泻而出,在宫门外五百步处排出一个整齐的军阵。从远处看来,只见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气势恢宏而肃杀。

  站在军阵前观敌掠阵的康敏见此情景,不禁心中忐忑不安。突然从军阵中驰出一骑,一直奔到萧峰军阵前。萧峰手下弓箭手顿时紧张万分,人人弯弓引箭,只等领兵将领一声令下便万箭齐发。

 

          第一百五十一回 北辽败灭(6)

  「萧峰可在?」这位骑士在军阵前高声叫道。

  萧峰在后军中,只感到内心咯噔了一下,随即咽了口口水。一旁的一名偏将转头看着萧峰,等待示下。片刻后,萧峰朝偏将摇了摇头。

  偏将从军阵缝隙中驰马上前,道:「你有话就说。」

  「圣上命我来问萧峰,为何谋反作乱!」辽主的骑士高声问道。

  于虚雨多少懂些契丹话,知道若不能当即立断处置此事,军心一定会大受影响。他略一思忖,命身边函谷弟子萧伟,弯弓搭箭瞄准了那个嚣张的辽国骑士。

  那位骑士正准备话归正题。就在此时,响起一声轻微的弓弦声,随即正准备继续大呈口舌之威的骑士惨叫一声栽落下马。现场顿时寂静下来。

  萧伟口才甚佳,射死这位骑士后,按照于虚雨教导,蕴足内力扬言道:「萧大王功高盖世,北院大王调拨离间,欲与昏君联合害死萧大王。北院大王已经伏罪,萧大王欲杀死昏君,另迎新主。若是萧大王的忠心手下,就随我迎敌。」

  萧伟之言显然鼓励起士气,做为辽国的英雄人物,被人陷害而不得不反,确实让人同情。函谷弟子各率亲兵,率先往前冲去。千余丐帮高手扮成的萧峰亲兵护卫,也往前冲杀过去。

  常人都有依从的思想,当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正确的时候,明明这件事本身是错的,往往给人一种正确的印象。函谷弟子所率亲兵加起来约有五六千人,丐帮千余精锐和萧峰的亲兵往前一冲,万余人冲了上去。

  函谷弟子亲兵往前,其余士兵自然也随着上前。心中犹豫的士兵,见迎合萧伟者如此众多,不由也随之往前。按照于虚雨对策,函谷弟子率所部将辽主亲兵冲击为几截,对辽主所部围而不杀。集中兵力击杀其余几股兵马。

  耶律洪基最初以为以他的威望,真正能与他交战的只有萧峰的亲兵。如今见冲上前的却有无数将领,才知道大大失策,欲要退回宫中,去被丐帮高手与中原群雄拦住后路。

  所幸辽主此部兵马,未遭重兵围攻,士兵按照指令,将这股兵马团团围住,用弓箭射住阵角,却没有往前攻击。耶律洪基听左军、右军方向皆传来激烈的厮杀声,知道左右两军敌不过人数超过几倍的萧峰兵马,失败和死亡将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耶律飞扬在内宫城墙上观战,见左右两军基本覆灭,中军也被围得如铁桶一般。他集结城中所有兵力,打开宫门,欲要杀出一条血路,救回耶律洪基中军。

  两军厮杀激烈,相互间损折众多。萧峰所部士兵既然已经大开杀戒,对于耶律洪基的敬畏之心也抛到脑后,歼灭几股禁卫军后,集兵杀往中军。

  函谷弟子在禁卫军中任职的,被围在其余左右两翼的将领。在厮杀开始,这些将领率领亲兵反水,都喊道:「萧大王无罪,我等助萧大王杀敌。」

  他们这一反水,一是动摇了辽主亲兵的士气,二是坚定了萧峰所部的信心,因此左右两翼的战斗,异常顺利。

  萧峰部兵杀红了眼,纷纷拥上中军。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道:「事已至此,我等拥萧大王为主,大家都是开国功臣。」盲从的心理和功利的想法,让这些热血沸腾的士兵纷纷上前。眼看中军将短兵相接,进入残酷的战斗中。

  耶律飞扬率兵接应,一马当先,被传功长老一箭射中,栽于马下。所部群龙无首,见大事不妙,不敢接战,又返回宫城。

  辽主中军函谷弟子约有十余名,都是些重要将领。在大战开始进行惨烈阶段时,他们带着亲兵簇拥在辽主四周。耶律洪基以为他们是忠心护主,其实他们正在寻找有利时机,将他生擒。

  耶律洪基的亲兵消耗几尽,立在于虚雨身侧的萧伟,对着辽主身边的函谷弟子,高喝一声,道:「你等受萧大王厚恩,可以擒下昏君,拥立萧大王为主。」

  在耶律洪基瞠目结舌中,他自以为这几名忠勇无比的将领,掉转矛头,上前来点中他的穴道。萧峰见大局已定,也不去进攻皇宫,径回府上。

  于虚雨知道萧峰此时心情,也不去打扰他,让函谷将领分头安抚居民,接管降兵。命人将耶律洪基押来,要和他进行一次深谈。

  耶律洪基被擒,只觉万念皆灰,死前遭受一番折辱定然难免,太后、皇后、妃子、儿女定然会被斩草除根。他想起萧峰受他重恩,如今却如此对他,心中愤慨不已。

  他穴道解开后,立即大声道:「萧峰,你有何面目见我。」室内没有回音,耶律洪基从地上爬起来,环顾四望,见室内只有一位年轻人,甚是面熟。

  耶律洪基指着他说:「你去叫萧峰过来见我。」

  于虚雨静静的看着他,显示出一种荣辱不惊的雍容,他微笑着说:「萧峰因为无颜见你,所以我来与你长谈一番。」

  耶律洪基把手一甩,气愤的说:「你是何人,与我长谈,够资格吗?」

  于虚雨哈哈长笑一声,道:「中国皇帝与大辽国主长谈,难道没资格吗?」

  耶律洪基闻言一怔,死死的盯着于虚雨,一时回不过神来,大脑一片迷茫。他曾经败在于虚雨手下,但想不通于虚雨何时来到大辽,更想不通萧峰为何将自己交到他手上。他心里始终认为,萧峰与于虚雨应该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们何时已经言归于好?

  于虚雨静待他回过神来,道:「你且稍安勿燥,待我讲给你听。萧峰其人,忠义双全,他为丐帮弟子,若不为丐帮做些事情,他觉得愧对丐帮众人。但他又是契丹人,若为丐帮出卖辽国,他又觉得是民族罪人。他因此寝食难安,觉得无颜见你。我这次到北辽来,与你得以一番深谈,也是一个机缘。」

  耶律洪基不待于虚雨说完,道:「我看萧峰此人非奸邪之辈,因此对他不加防范,委以重任。若是你在后策划,我坠你计中,也是心服口服。」

  于虚雨道:「你为大辽天子多年,所为何事?」

  耶律洪基道:「扬我契丹人国威,拓展我大辽疆土。」

  于虚雨摇摇头道:「你的思路本身就有失误,因此大辽这些年中未有太多长进。为人君者,先要使子民少些血腥,然后在不动刀兵形势之下拓展疆土。你的思路与汉武帝思路相合,若有寸进,必是拿百姓性命来换取你的名声。」

  耶律洪基闻言,不服气的说:「你为中国皇帝之后,也未做多少功绩。」

  于虚雨哈哈笑道:「大宋朝时,每年要向辽国进贡绸缎若干,现在我中国却不会如此做。前些时日,我兼并吐蕃,却未用中国一兵一卒。如今周边诸国,除西夏为我岳父之国,大理为我义弟之国,北辽现在也在我掌握中。我这些功绩,都未动用刀兵,但是成效显著。」

  「我为中国皇帝,其目的若是为我个人享乐,我尽可以逍遥江湖。但既然我是中国人,则要将周边统一,将周边少数民族皆纳为我中国子民。如此,边民才能再无战乱苦痛,成为太平盛世。如此虽然损害各国皇族利益,但是百姓却得益非浅。」

 

          第一百五十二回 北辽败灭(七)

  耶律洪基闻言,道:「百姓皆为鹿,我等驰骋疆场,因此称为英雄逐鹿。」

  「大丈夫建功立业,『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百姓死伤自然难免。今日我栽在你手中,却也口服心服,性命任你取去,只望你能善待我的家人。」

  于虚雨笑道:「这就是你和我大哥萧峰最大不同,萧峰若不是为天下百姓,安能做出如此叛国之事。他怜悯天下苍生,担心战乱若起,天下百姓死伤众多,因此被我说服。」

  他走了两步,走到耶律洪基面前,道:「大哥敬你是条汉子,劝我留你和家人性命,我也敬你是条好汉,因此想和你长谈一番,若你能消得争霸之心,我安置你和家人往汴梁安置,每月按王例发给你钱粮。」

  耶律洪基此次一败涂地,本想求于虚雨饶得家人性命,但是最终于虚雨连他的性命也饶过,面上掠过一阵喜色。但喜色瞬息过后,又浮现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

  道:「我契丹人败则败也,但英雄败也要败出个样子。得你金口应允,饶我家人性命,我已感谢不尽,至于我活在这个世上,却是多余之人。」

  于虚雨道:「你这种想法错了,你只当是辽主耶律洪基已死,你现在是一条江湖汉子耶律洪基。萧峰让我对你讲,待大辽事务完毕,他会去汴梁找你,约你浪荡江湖。再则,你不珍惜这条性命,你的老母谁来奉养,谁来保护。还有你的妻子儿女,难道你真得舍得他们。」

  耶律洪基思忖再三,终于点点头道:「不错,你说的有理,如此我今日就去汴梁,辽国之事已与我无关,我如今只是一位普通的江湖汉子。」

  于虚雨道:「待会我会安排人手,护送你和家人赴汴梁安置,萧峰让我转告你,他对你负疚于心,必会尽早前去负荆请罪。」

  耶律洪基道:「以前之事,再也休提,败军之将,不复言勇。萧峰既能舍得如此富贵,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英雄,得此益友,也是我今生的福气。」

  于虚雨招唤左子穆进来,道:「你率领一路豪杰将辽主及其家人安全护送到汴梁,沿路要小心在意。」左子穆躬身退下,下去安排去了。于虚雨礼貌的向耶律洪基告辞,去萧峰府上说明此次长谈情况,也好让他放心。

  萧峰心中百感交集,正在府中喝着闷酒,见于虚雨进来,也不站起相迎,拿着牛皮袋子,咕嘟咕嘟的又连喝几杯酒。

  于虚雨随手也拿过一个袋子道:「大哥,耶律洪基已经与家人赴汴梁安置,临走时说:『我耶律洪基现在是位江湖汉子,在汴梁等着萧峰。若萧峰能舍得如此富贵,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英雄,得这样一位益友,是毕生的福气。』」

  萧峰闻言,双眼一亮,道:「你当真将他劝服?他当真如此说?」

  说完才想起于虚雨绝对不会骗他,脸色顿时显出喜色,道:「二弟,耶律洪基待我恩重,我如此待他,心里难受得很,如今我心里舒服多了,我们赶快料理后面事情,我去汴梁找他,陪他游荡江湖。」

  接下来的时间,按照于虚雨的计划一步步实施着,萧峰对外宣称,耶律洪基失踪,由他暂时监国。合国的兵马此时大都控制在萧峰手中,一些不服气的将军也被萧峰派兵迅速撤换,但兵戈还是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

  震惊天下的消息传来,中国重兵从雁门关攻击辽国,驻守南京的十万大军,因谋略出现失误,被中国大军设伏堵截于一处山谷中。

  领兵将领萧军见前后无路,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坚持三天后率大军出降。于虚雨封萧军为平北侯,平北将军。

  中国的大军没有直接进攻上京,而是从四周分头剿灭其余五路兵马。幽州路大军十万也被埋伏,弹尽粮绝,无奈下领兵将军萧林率部投降。于虚雨封萧林为定北侯,定北将军。

  萧三率领的云州路大军十万接着中伏,中国士兵也不交战,只是围困。

  十日后,萧三率所部投降。于虚雨封萧三为安北侯,安北将军。接着东北路将领萧怀,西北路将领萧清,芳州路将领萧确三将相继中计,被逼无奈之下,率军投降。

  于虚雨封萧怀为建北侯、建北将军,萧清为成北侯,成北将军,萧确为稳北侯、稳北将军。六路大军集结,由中校派驻人员入内,开始培训契丹士兵的思想教育。

  中国士兵分兵驻守名军事要塞,重兵围攻上京。半月后,萧峰举上京城共二十万兵马投降,于虚雨封萧峰为北王,领北路大军元帅一职。萧峰苦辞不受元帅一职,于虚雨在汴梁为萧峰打造北王府,让他前去就任。

  上京二十万兵马被于虚雨分为两路,封箫大为征北侯、征北将军,箫二为讨北候、讨北将军,两人各领兵十万。北辽八位将军共八十万兵也,成为中国北路军团,由康广陵出任元帅,元帅府设在上京。

  于虚雨夺得北辽后,并未尽数起用汉人,在用人上不唯出身民族,只唯品德和能力,起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契丹人,稳定了契丹人的民心。

  但是辽国皇族、北部各部落还是陆续有人造反,在康广陵重兵的打击下,迅速平息下来。

  康广陵在北辽疆土逐渐安定后,按照于虚雨布置,将重兵分成两路,一路驻守在女真族附近,另一路驻守在西夏边境。

  萧峰回到洛阳后,到耶律洪基府上负荆请罪,耶律洪基见萧峰确无私心,而心系天下万民,为大仁大义的真正英雄,自然不会责怪他,反而与他与为好友。萧峰请耶律洪基合家迁入北王府,安置完毕后,两人结伴游荡江湖。

  两人来到大理看望段誉,段誉见耶律洪烈和萧峰来到,自然隆重接待。

  席间,耶律洪烈道:「我如今无官一身轻,游荡江湖反觉得潇洒自得,此时才知道原来身居高位未必是件美事。」

  萧峰道:「陛下为我二弟之二弟,我喊你声兄弟,你莫见怪。」

  段誉忙道:「大哥为国为民,不惜英名,为我深为佩服之人,我有你这位大哥,确实是我的福份。」

  萧峰道:「如今天下五国二弟已得三国,只有大理、西夏未下。兄弟何不将大权付与你大哥,以免日后百姓战乱之苦。若为万千百姓计,天下一统,再无战乱,是损段家一族之利而令天下百姓得利也。」

  段誉闻言,道:「大理国小兵弱,自成一国也是侥幸。大哥所言有理,我与诸臣会商后,再行定夺,若是对百姓有益无害,我定当将大理拱手让给大哥。」

小说相关章节:穿越天龙八部之风流虚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