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穿越天龙八部之风流虚雨 - 39,1

[db:作者] 2025-06-28 10:43 5hhhhh 9140 ℃

           第一百三十三回 入朝(二)

  赵煦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近日此人将赴京城,孙儿会集群臣,与他会面。此人若是野心勃勃,孙儿必不会重用。若是其心情淡薄,我会托以军国重任。我派人打探此人消息,皆说仁义著于江湖。此事皇祖母勿须担心,孩儿心中有数。」

  高太后看着赵煦意气风发、有些趾高气扬,心中不由暗叹,寻思此人与其父性情相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也不是一位纳谏明主。

  但事已至此,她已无回天之力,高太后望着赵煦,面色郑重的说:「若是重用老臣,凡事不要操之过急,或能保住江山社稷。大宋在你手中,或是强盛,或是败亡,你好自为之吧。此外,你若起用胡七业,必须要在武林中扶持一个声名相仿之人,与其抗衡,免得此人坐大。」

  赵煦此时大权独握,正在出神,高氏的话似乎没有听到。满心想的却是如何破阵杀敌,收复燕云十六州,幻想自己坐上高头大马,统率百万雄兵攻破上京,辽主耶律洪基肉袒出降。想到这里,他不由雄心勃发,向高氏行了一礼,然后神色得意走出崇庆殿。

  新任宫廷御林军统领是逍遥派范百龄,改名为令百范。当初于虚雨之所以派他率派中弟子入宫,一是因为赵煦好棋好画,是位有才华的人,让范百龄进宫正是投其所好;二是范百龄为人精细,而且性喜棋艺,让人觉得胸无大志。

  函谷八友虽然武功不是很高,每人都有一手绝技,武林中人都以为是杂学,不想今日在政治场上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范百龄进宫后,见棋忘事,被原统领告到赵煦眼前。不料赵煦也喜好棋艺,听说令百范棋艺无双,要他前来陪他对弈一盘。

  赵煦棋艺甚高,内宫众人、文武百官中善于对弈的,大多不是他的对手,间或有人棋力胜过他的,但畏惧他是皇帝,又不敢胜他。

  令百范听从于虚雨的计策,先是大胜他一盘,然后指点他一下,逐渐赢他少些,再与他下成平手,然后略微输他一点。

  下棋有赢有输才有意思,光输不赢或光赢不输都会让人兴趣索然。赵煦为人好胜,见令百范胜他之后,指点几句,果然见识不凡,自己也进步不少。令百范在侧,让赵煦苦闷的日子增色不少,很快就对他信任有加。

  于虚雨此时已携众女来到京城,在京西一座大庄院安置。范百龄几乎每日都将宫内情况,向他详细述说一下。赵煦虽然精明,但毕竟年幼,被范百龄一番手脚,竟然将他视为心腹,又见他武艺高强,封他为御林军副统领。

  范百龄得到赵煦信任后,见赵煦因高氏独揽大权而心中郁闷,按照于虚雨交代,挑拨他发动宫廷政变。赵煦见范百龄除棋力高外,计谋颇多,几件难以处理之事,让他三言两语分析的头头是道,解决的非常圆满,对他信任有加,更是言听计从。其实范百龄虽然精明,但是在许多问题却不是他能处理,许多主意都是于虚雨与李秋水、院星竹等人商议后,授意他去做的。

  于虚雨见赵煦落入套中,让范百龄以增加皇上势力为由,在御林军中安插逍遥弟子。赵煦得到一本兵书,却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胡七业所著,赵煦一心要压过辽国,一见兵书见解独到,与历代兵书大为不同,但针对当代国情,却提出了许多强兵策略,不由视之为宝。

  范百龄已经被赵煦依为左膀右臂,凡事都喜欢与他商议。但赵煦认为范百龄计谋虽多,但是来得却慢,常常要深思一夜才能想出办法。其实那些主意都是于虚雨在幕后遥控指挥。

  范百龄在赵煦心目中威信渐增,他提起于虚雨、胡七业两人时,将他们吹捧得无所不能,渐渐加强了赵煦对两人的重视。赵煦让范百龄密召于虚雨、胡七业进宫,欲要结交这位武林中的传奇人物,遭到两人的婉然拒绝,反而更吊起赵煦的胃口。

  赵煦看重于虚雨,主要是因为于虚雨身为武林盟主,手下绿林好汉无数。但胡七业此人,观其所著兵书,定是大才,以他之才若能入朝辅佐,必能如周武王之姜子牙,刘备之诸葛亮。况且胡七业淡薄名利,应该算是世外高人。

  赵煦连催数次,于虚雨索性称病不来,胡七业却秘密进宫见驾。

  赵煦见胡七业谈吐不凡,思事慎密,断事如神,不由大为欣赏,想请他入朝为官,胡七业道:「臣为布衣,一生向往田园生活,不愿操心劳累。」

  赵煦觉得胡七业既然不愿为官,野心当然不会很大,有他在朝上辅佐,必能早日掌权,完成雄心大略。问计胡七业,胡七业道:「如今太皇太后掌权,任用一帮老臣在朝,臣即便有治国妙策,也不能实施。若陛下掌权之后,臣愿效犬马之劳。如今,我可在宫旁居住,陛下若有要事,臣奉召必会竭力而为。」

  赵煦一听胡七业愿意相助,不由大喜,当夜与胡七业密议如何得掌大权。胡七业对宫中局势了解的清清楚楚,自然早有一番计划。

  见他年少气盛,好大喜功,道:「如今太皇太后掌权,政治清明,陛下何必急于一时。太皇太后年龄已大,他日归天之时,我等再大展宏图就是。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大权,此事不难。但陛下如何面对天下子民?如何处置太皇太后?」

  赵煦不待胡七业说完,听闻夺回大权不难,已是急不可耐,道:「孤本来就是皇上,对天下子民说是亲政即可。至于太皇太后,自然要让她颐养天年。不知如何才能夺回大权?卿家请教我,事成后必封你为宰相。」

  胡七业笑道:「臣本无心出仕,感陛下知遇之恩,不得已出山相助。若陛下欲急夺大权,只有发动宫廷政变。但陛下不要露出风声,对太皇太后恭敬有加,容臣徐徐布置。」

  赵煦心盼大权在握,急道:「需要布置多长时间?」

  胡七业道:「多则半年,少则三个月。我暗自招募忠于皇上之人,秘密安插于禁卫军及周边军队。陛下身边人多为太皇太后心腹,先须将其撤换,改为亲信护卫,先确保陛下安危。然后按计划为陛下亲信求职,徐徐安排出去,待陛下亲信在京城周围部队过半后,即是发动政变的时机。」

  赵煦闻言,考虑一阵道:「如此苍促,那里去这许多忠义之士,倘若此事泄露,太皇太后必然大怒,我的皇位恐怕不保。」

  胡七业道:「臣身在武林,知道各门事情,容臣挑选百名高手分批入宫,陛下一一安置就是。不过陛下不宜操之过急,恐太皇太后疑心。辽国高手上次前来行刺,武林中人出手将其击退,若是流言辽国高手再次前来,则高手入宫顺理成章。现在宫中卫士,容臣细细调查,若是忠于皇上的,皇上也可重用。如此禁宫之内,都由皇上掌控,则进可以逼太皇太后交权,即亦可以自保。」

  赵煦闻言大喜,道:「卿家可从速办理,孤静候佳音。」

  胡七业又道:「不知陛下在朝堂之上可有可靠亲信?」

  赵煦思忖良久道:「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多年,有些亲信,也未得重用。」

  胡七业道:「请陛下提供一份名单,让臣想想办法,如何让这批人近日得以重用。」

  赵煦听于虚雨讲完暗忖道:「这胡七业真是忠臣,想法设法培养我的亲信,而不考虑扶持自己的势力,此人大可让人放心。」

  想完,他不由展颜一笑道:「这个简单,我即刻为你书写一遍便是。」

 

           第一百三十四回 入朝(三)

  胡七业阅完名单,不由大吃一惊,虽然太皇太后掌权,但赵煦暗地里培养的势力也不容小视。

  他心中虽惊,嘴上却说道:「陛下势力单薄,可以提前开科举招纳贤士。主考官人选一事,太后必会出面干预。我推荐一才子,名曰孔读,此人才华出众,若让他为考官,必会为天下择出无数贤才。」

  「陛下秘密召见他后,若觉得他为忠义之士,礼遇于他,他必会感恩图报,对陛下忠心耿耿。此事可在朝议时,让亲信大臣举荐此人,与众臣当场论文,其才能必能让众臣悦服,此时陛下装作龙颜大悦,勿要请示太皇太后。」

  「当厅宣布道:『我久寻找博才之人,为科举考官,今得此大才,你便为科举主考官吧。』若太皇太后询问,你回答说:『朝中众臣在朝堂日久,都有舞弊的嫌疑,若得此人为主考官,则此次科举必为朝中选些良才。』太皇太后若不存私心,此事必然不会作梗。」

  赵煦闻言盘算一会,道:「他为主考官,怎样能择贤才为我用?」

  胡七业答曰:「若太皇太后任命主考官,必会择旧臣出任,如此新选之人都为太后旧臣门人。若陛下推荐亲信为主考官,必定惹太皇太后起疑。孔读为主考官,其事则大不相同,孔读为陛下出力,所选才子皆为他的门生,我再私下约见授意,他们自然只知有皇上,而不知有太皇太后。」

  赵煦与胡七业一番交谈后,心中有底,按照计划,将身边卫士以武艺不高的名义渐次撤换,又将胡七业提供的忠诚卫士名单,分拨到京城各军担任军官。四个月后,二百余名江湖高手分散到禁卫军处为官,逐渐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实力。

  而孔读也不负众望,当厅震住朝中众臣,使赵煦顺利的命他为主考官。孔读建议考题由太皇太后定夺,太皇太后书写后交给皇上,近臣范百龄自然得知,秘密告诉于虚雨。于虚雨命函谷弟子按题目提前撰出文章,交苏星河修改后定稿。又秘密打点相关官员,使这些人员取得参加这次的资格。

  科考考试中自然大获成功,赵煦分别约他们密谈,这批新进之人皆表示愿为皇上鞠躬尽瘁,赵煦因此将他们当作心腹,吩咐朝中势力加速提出拨他们。胡七业不负赵煦重望,想方设法提高赵煦亲信的官位,更得到了赵煦的信任,其身份迅速超过令百范,成为赵煦的首席顾问。

  胡七业的科举建议,最得益的是函谷弟子,科举前三十名中占得二十七席。因为函谷弟子身份保密,除于虚雨等少数人掌握外,其余人都不知他们的底细。左子穆奉于虚雨之命率亲信进京,会合丐帮弟子开始调查朝中大臣的隐私,为以后控制他们做好准备。

  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胡七业的策划下,政变一举成功,太皇太后被软禁在后宫里,朝中太皇太后起用的重臣或贬或罢,纷纷落马。胡七业开始从幕后转到前台,封为左宰相,成为第一个身居如此高官的武林人物。

  朝中原先赵煦培养的心腹此时都得到重用,形成极大的一股实力,与胡七业抗衡。于虚雨此时打探朝中众官员隐私,也大获成功,在暗中搜集他们的犯罪证据后,或将他们收为己用,或将他们送于狱中。赵煦自以为对他忠心耿耿的函谷弟子开始加快上升,迅速占据了各部要职。

  朝中重臣中最让人担心的人是王义和,他是赵煦的老师,对赵煦忠心耿耿,而且为官清正,没有什么把炳可以抓住。他在朝中的好友于友安、文风扬等,也都是著名的清官。但是王义和等人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他们这几人的理政能力太差,没有独挑重担的能力,处事也不果断,因此在赵煦面前逐渐失宠。

  赵煦内心中也不希望胡七业坐大,幸亏没有发现他招揽党羽的行为,只是提拔这次科举上来的年轻人,这让赵煦对他的戒备心逐步放松。为了制衡胡七业,赵煦封于虚雨为大内名誉总管,让他挑选忠义之士入朝伴驾。于虚雨借此机会,将函谷弟子安插进来。

  胡七业与王义和的矛盾并非水火不能相容,只不过因为政见的不同,赵煦在这方面支持胡七业。胡七业将王安石所编的「免役法」和「市易法」改良后,准备在全国推行。但王义和等老臣受太皇太后多年的影响,对新法横加干涉,惹得赵煦非常不快。

  王义和毫无忌讳公开推崇法家,希望能以「征诛」之术压制天下舆论,显得非常自负。但自负得有自负的资本,他的自负与他的能力产生一个巨大的反差,虽然身居右宰相之高位,却没有容人之量和果断的处事能力。

  于虚雨所计划的夺权阴谋中,忠心的逍遥弟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逐渐褪去武林的背景,在朝中担任起欲来欲重要的角色。

  胡七业对函谷弟子非常看重,常常主动寻找良机提拔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胡七业将函谷弟子当成自己的势力。

  函谷的招募仍在继续,在培养起绝对的忠诚度后,他们分别以各种名义进入大宋的政治舞台。于虚雨创造的思想培训理论,不仅让他统一了除少林派、五台山等极少数门派之外的中原江湖,还为他培养出了无数忠诚而有才华的官员,成了于虚雨以后独掌大宋江山雄厚的基础。

  萧峰(乔峰)在辽国成功得到了国主的信任,凭着一身精深武功屡立大功,并成为辽国历史上第一个异姓的南院大王,手握重兵。

  李秋水、鸠摩智两人,利用自已的特殊身份,在西夏、吐蕃安置了众多逍遥弟子。于虚雨这位逍遥派掌门,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四国的皇宫,成就大事只在于时机问题。

  逍遥派弟子分为文、武两路,武路控制汴梁附近兵权之后,分别往边关、各路军队渗透,在胡七业和朝中重臣的保荐下,很快在部队中占据一席之地。文路官员在取得朝中诸部要职后,开始延伸到各州中去,担任地方官员。

  在三年多时间里,胡七业在大宋的名声渐长,成为家谕户晓的一位贤相。胡七业对函谷弟子非常优待,这让众人猜测胡七业对于虚雨应该非常忌惮,至少能够看出他不想惹此强敌。做为回报,函谷弟子也对他礼敬有加。

  朝野中出现不少有关胡七业野心不小的风言风语,内宫虽然基本被逍遥派弟子掌控,这些弟子也尽量帮胡七业压制这些传言,但是这些传言还是不断的传到赵煦的耳中。他对胡七业开始疑惧起来,开始着力打压他,让胡七业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赵煦着重提拔其他势力,打压胡七业的控制,逐渐剥夺胡七业手中的权利,让王义和、孔读的门生接管。

  赵煦此时有了新的动作,下了一道意外的秘旨,传于虚雨进京。于虚雨接报后,心中盘算,估计赵煦要对胡七业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他盘算良久,觉得到了进宫的时机,随范百龄一起进宫。

  赵煦在秘室中接见于虚雨,见他年纪不大,在江湖上声名如此显赫,对他恩宠有加。因为胡七业的权力太大,已隐隐威协到大宋的安危,赵煦着力拢络于虚雨,想让他入朝牵制胡七业。

  于虚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说道:「臣深谢陛下美意,臣自由惯了,不想入朝,在宫中挂一虚职,整日也倍感压力。陛下有何事要臣去办,只管明言。但入朝之事,臣不能答应,请陛下见谅。」

 

           第一百三十五回 入朝(四)

  赵煦见于虚雨执意不愿入朝,也不好去勉强他,道:「爱卿既然不愿入朝,我也不好勉强。但是朝中胡七业专权,王义和等人每每与他较量,都不是对手。我恐他势力渐大,我无法控制,因此想请你助我一臂之力。」

  于虚雨闻言正色道:「臣近日住在西郊一所庄院中,陛下若有事让我效劳,臣随传随到。臣手下死士若干,若陛下需要,只管开口就是。」

  赵煦闻言大喜,道:「如此,爱卿且少等几天,待我计划完备,我请爱卿到此共商大计。」于虚雨施礼告辞后,赵煦如令百范前来。两人秘密商议如何限制胡七业,必要时致胡七业于死地。

  几天来,赵煦频频召王义和、孔读等人入宫秘议,商议如何对付胡七业。这些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于虚雨耳中,于虚雨针对他们商议的计策,有条不紊的进行部署,准备将计就计,一举夺取大宋江山。

  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赵煦准备召胡七业入宫,一举成事。因为胡七业武功太高,宫中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赵煦再次召见于虚雨,请于虚雨率领江湖高手进宫。

  按照赵煦、于虚雨、范百龄所商议计划,于虚雨所带五百名高手,扮作禁卫军,以调防的名义进宫。因为宫中密布胡七业的手下,因此计划在绝密中进行。

  赵煦将原来胡七业推荐的高手、军官以各种名义,暂时调出内宫。让于虚雨的手下接管内宫防务,在崇德殿设有埋伏,准备好完全之策。甚至将每件可能发生的过程都计算在内,可以说赵煦此举志在必得,用尽了心思。

  赵煦对于此事很有信心,于虚雨的武功估计在胡七业之上,而且于虚雨的五百名高手和令百范的亲信设下厉害,只要胡七业敢来,必然难以逃脱这些厉害的布置。赵煦对于虚雨非常信任,因为于虚雨一向非常低调,而且明显得对政治不感兴趣,这让他感动非常放心。

  内宫内外开始按计划行动,令百范禀报一切准备就绪。

  赵煦传胡七业进宫后,以为大计必成,正在盘算除去胡七业后,如何起用能臣,接替胡七业的政务。如何借大宋国势,如何尽早收复失地。

  正在赵煦踌跎满志之时,令百范陪着胡七业进来。赵煦见胡七业神态异常,没有往日的恭敬,也不行礼。赵煦脸色一沉,道:「大胆胡七业,见孤为何不行礼?」

  胡七业冷冷一笑道:「陛下已非往日之陛下,我亦非往日之胡相,何来如此多的礼节?」

  胡七业淡淡的几句话,让赵煦非常恐惧不安。赵煦想起室内的令百范,室外的于虚雨等高手在侧,胆色复壮。道:「大胆,对我安能如此讲话。」虽有众多高手在侧保护,赵煦还是感觉到胡七业的可怕,因为他除了身居高位,还拥有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近年来提拨了无数的人员。

  胡七业阴寒的脸上,丝毫没有一分恭敬的表情。面对有些慌乱的赵煦,胡七业说道:「臣今日来问问陛下,欲要如何处置臣下?」

  赵煦心中的寒意更浓,强挤出一丝微笑,道:「于相何出此言?」

  胡七业道:「近日王文和等人权势日高,臣想辞职归稳如何?」

  赵煦心里暗喜,表面上却不敢露出声色,因为他突然觉得眼前的胡七业,已经不是平时忠心谦逊的那个人,已经脱下来和善的外衣,露出了可怕的一面。他忐忑不安的颤声说道:「于相是国之栋梁,为何要归隐田园?」

  胡七业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何对我见疑?若我归隐,欲起用何人为相?」

  赵煦思忖一下道:「王文和能力稍差,但苟读才华出众,有宰相之才。」

  胡七业哈哈一笑道:「除了苟读,难道再无可用相才?」

  赵煦不知胡七业的用意,但老老实实的回答说:「朝中老臣,有才能者皆非罢即贬,除了年轻官员处,确实只有荀读为可用之人。」

  胡七业的语气非常不客气道:「你以为现在可以掌控朝政吗?你以为你这些布置我不知道吗?你以为你这样过河拆桥的做法是对的吗?我胡七业入朝以来,做过对不起你的事吗?」

  在胡七业的连连追问下,赵煦显得有些慌乱,他不由有些恼羞成怒,大力喝道:「你这无礼之徒,如此大胆妄为,来人呐,将此贼擒下。」令百范立在赵煦身侧,却一动不动。

  慌乱中赵煦感觉到一些异样,门外传来的脚步声却让他心神复定,他想象着于虚雨从天而降时,胡七业定会惊慌失措,不由露出会心的微笑。

  但是门外始终无人进来,室内除了赵煦、胡七业、令百范之外,只有四名于虚雨手下的四名高手,扮作近卫,立于赵煦的身侧。几人对他的命令丝毫不予理会,现在于虚雨也未按计划露面,赵煦的心里罩上了一层阴影,他预感到事情可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此时胡七业哈哈一声长笑,对赵煦道:「你的性命早已掌控在我手中,我几年不曾发动,一是觉得你对我一向重用,二则军政两界根基未稳。既然你迫不及待的想寻死,莫怪我翻脸无情。」

  赵煦看着胡七业身侧的令百范,下令道:「令统领,你为何不敢对他下手?于虚雨现在何处?」令百范未及回答,只见胡七业在脸上一抹,一张精致的人皮面具取下来,胡七业在霎时间改头换面,变成了于虚雨。

  赵煦不敢置信的睁大双眼,指着于虚雨道:「你和胡七业既是同一个人。」

  赵煦急急呼喊侍卫护架,可门外静悄悄的,对赵煦的圣意丝毫没有反应。赵煦求救般的对令百范道:「令统领,你速速喊人护驾。」

  于虚雨道:「陛下没有必要再喊,内宫近卫都是我的门人弟子,忠于陛下的卫士,内宫中恐怕十中无一。」

  赵煦急道:「这不可能。」

  于虚雨哈哈大笑,道:「百龄,你对陛下说说你的真实身份吧。」

  范百龄向于虚雨行礼道:「拜见掌门师叔。」

  赵煦一见,如跌入冰窖中,从头一直凉到脚。他指着范百龄道:「你……也是逍遥门人?」

  范百龄道:「不错,我正是『函谷八友』之一范百龄。」

  于虚雨又是哈哈一笑,对门口呼唤一下,道:「苟读你进来吧,也好让陛下死心。」

  赵煦不知苟读是何人,看门口脚步声响起,孔读走了进来,赵煦像捉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迎上孔读,道:「孔爱卿救我。」

  孔读像是未听到他的话,也不理他,走到于虚雨面前,行礼道:「苟读拜见掌门师叔。」

  赵煦见到如此场面,恍若身在梦中迷迷糊糊,木在当地,再也说不出话来。内宫最为信任的统领是于虚雨的门人,如今朝中最受宠信的孔读竟然也是于虚雨的门人,这些事情若不亲眼所见,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赵煦缓过神来,指着于虚雨对孔读道:「他是你师叔?」

  苟读微笑道:「不错,我奉师叔之命,已经在朝三年,为师叔起用了无数函谷弟子。我是『函谷八友』中的苟读。」

  赵煦闻言大惊,道:「近些年起用的年轻官员,都是你等门人?」

  苟读道:「不错,现朝堂之上,除了王义和、于友安、文风扬等十余人外,其他重臣或为我派弟子,或已被我派控制。」

  赵煦心中大惊,知道于虚雨处心积虑,暗中布置多年,今日摊牌,必已策划出万全之策。请于虚雨对付胡七业,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话。

 

          第一百三十六回 登基风波(一)

  赵煦对孔读道:「当年有人说你出身神秘,要我防范一二,我尚且不信,反而为你辩护。哎,真是忠言逆耳,王相等人屡屡对我提起,说逍遥门人近年势力激增,有不轨之心,我还说他们是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又妄想借逍遥派力量制控胡七业,尽力扶持你们。原来你们策划已久,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阴谋,从当年契丹人行刺开始,彻头彻尾的就是一个圈套。」

  于虚雨哈哈一笑,道:「我逍遥派将执掌天下,以你之庸才,如何能治理好天下。这几年若不是我拦阻你,你出兵辽国,必定惨败而归。如今朝中我逍遥派门人已尽掌文武重权,明日王义和等人也会以通敌叛国罪处斩。不过陛下放心,我不会夺你大宋江山,你的儿子刚刚满月,我可以立他为皇上。」

  赵煦此时脸色苍白,指着于虚雨道:「你这叛国逆贼,必不得好报。」于虚雨道:「你死之后,我必为汉人开疆拓土,你的雄才大略,我会替你完成。」

  赵煦这才想起太皇太后当日所言,不由后悔莫及,本想成为一代英主,如今却成为亡国之君。他冷静下来,对于虚雨道:「我今日可以死,但不想死在你等人手中,给我一把剑,让我自行了断。太皇太后年岁已大,皇太后、皇后等是贤淑之人,望你等奉其终老。我儿年幼,希望能留他一条生命。」

  于虚雨道:「若非此事关联太大,我也不忍杀你,但政治就是这样残酷。你好生去吧,你刚才所言,我会一一做到。并且以后我会是一位仁君,让百姓安居乐业。」于虚雨说完,冷冷笑了一声,转身出门。

  范百龄拔出腰刀,递给赵煦道:「陛下,于盟主言出必践,你放心去吧。」

  说完,他摇摇头叹息一声,不再言语。赵煦北向跪地大哭,道:「皇祖母,今日方信您当日所言,孙儿今日去了,您好生报重。我好后悔,好后悔……」

  第二天,宫内忙成一片,传出宋哲宗赵煦遇刺,经御医抢救无效驾崩。第三天午时,王义和、于友安、文风扬等十一户合族三百七十二人,因为通敌叛国、谋杀皇上的罪名,被处以极刑。

  朝中传来惊人消息,左相胡七业竟然是中原武林盟主于虚雨,化名胡七业,辅佐朝政。此时先皇驾崩,于虚雨决定恢复原貌,公示天下。

  于虚雨、孔读、令百范等人奉宋哲宗幼子赵琪为帝,其母方氏为皇太后,祖母潘氏为太皇太后,诏告天下。皇太后与众官请于虚雨监国,于虚雨苦辞不受,皇太后下诏不准,封于虚雨为中王,兼左相,孔读为右相,所有国内事务,皆由两人商议裁决。

  于虚雨此时大权在握,将朝中之人基本换遍,函谷弟子把持朝政、军队,在汴梁设立学校、军校,让苏星校兼任两校校长,开始大规模培养人才,在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后,挑选优秀人才安插到部队、地方,实际上已经窃取了大宋的最高领导权。对于虚雨个人崇拜之风,在大宋也悄然兴起。

  一年后,皇太后方氏带幼子赵琪禅位,中王于虚雨继承大位,改国号为中,建年号为中元零零零一年,并下诏以后不再更改年号。封王语嫣为皇后,银川公主为西贵妃,木婉清为武贵妃,段阿朱为英贵妃,段阿紫为平贵妃,钟灵为容贵妃,石玉露、崔绿华、梅剑四姐妹皆为妃,各封字号。

  于虚雨改革政制,成为政务院,任命苟读为国务院首相,下设六部十二司,皆选取函谷子弟中优秀者出任。又改革兵制,设立军事院,自己亲掌兵权,将全国兵马八十万,分为八路,每路十万。分由函谷子弟出众者担任。

  此事在大宋境内反响很大,各地大宋王族、勤王兵马纷纷起事。于虚雨早已准备,重兵闪电出击,毫无悬念的将这些势力,渐次消灭。经过一年多的战乱,中国逐渐稳定下来。

  各项新政纷纷出炉,择地试点后,在全国迅速推行。于虚雨的新政的目标是富民强国,因此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旧的地主官僚集团受到损害,在于虚雨的强硬手腕下,暗地里虽然暗流涌动,却不敢形于表面。时间一长,都逐渐平静下来。

  少林派、清凉寺等门派宣布退出武林联盟,因这些门派大多都是佛门弟子,武林中将他们称为佛门。佛门方丈玄苦发表声明,声讨于虚雨的叛逆行为。昔日联盟今日变成劲敌,这让于虚雨始料不及。

  少林派成立联盟后,曾与逍遥派进行过几次火拼,但因逍遥派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几次战役均以失败告终。于虚雨因为曾任武林盟主的关系,邀请玄苦大师、单正、神山上人等人谈判,意欲平息中原武林纷争。

  玄苦大师等因为于虚雨始终没有派兵围剿各派基地,现在又温言欲要谈判,不知于虚雨心意如何,聚集各派首领协商。单正道:「逍遥派实力强大,派中高中无数,与我等火拼之时,也都是点到为至,没有赶尽杀绝之心。如今他们有军队支持,若要发兵前来,我等恐怕早无葬身之地。不若与他见上一面,听他如何解释。」

  玄苦大师与于虚雨相识已久,与于虚雨为敌心有顾忌,少林寺又欠了他的好多人情。若不是神山上人鼓动,寺中长老大多认为于虚雨继位是叛逆,支持神山上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玄苦认为皇帝是谁关系不大,只要国泰民安就行。但是少林寺毕竟是中原武林正义代表,如此大事若是不管不问,让世人看不到一点忠义之心,也不好向众人交待。

小说相关章节:穿越天龙八部之风流虚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