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穿越之还珠风流(1-185) - 6,2

[db:作者] 2025-06-29 21:45 5hhhhh 6820 ℃

  对于皇帝的帝王权术,身为朝中重臣者不可能不了解、也不可能不清楚,不过令福伦感到无比震惊的是,尔泰此时只不过是一个年仅十八岁的毛头小伙罢了,却能揣摩透重臣与皇帝之间的弯弯绕,就拿自己来说,在尔泰这个年纪的时候,还是一个两眼一抹黑的『瞎子』,对于官场最基本的态势还没有弄明白呢!

  可尔泰又怎会理解的这样透彻?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政治天才?福伦心中不由大感欣慰,福家出了尔泰这样一位政治新星,可谓后继有人了!

  这样想着,福伦看向尔泰的目光便变得极为欣赏了,同时心里的天平也开始向尔泰这方倾斜,虽说与尔泰、尔康来讲,福伦先前更喜欢尔康,也有意将爵位传给尔康,但此时见了尔泰突然崛起、崭露头角,俨然是乾隆朝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为福家后世着想,福伦他不能不重新考虑了。

  而尔泰自然也观察到了阿玛眼神中的变化,心中亦是兴奋不已,他福伦在朝为官二三十载,手下自有一干忠心耿耿的心腹,而且不少还位居高位,若是能全盘接手过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整治财富。

  「各位大人,时辰已到,进殿吧。」尔泰正自想着心事,执事太监手持拂尘走了进来,尖声尖气的对着朝房中的各位大人说道。

  听到太监前来传旨,各处大人便收敛了笑容,脸上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随后分文武各站两对,列队走向乾清宫。因为尔泰的官位在这些朝臣当中属于低微的,便站在了武官的最后面,而福伦乃是一等公爵,便排在文官的第五位,而排在他前面的则是一名亲王、一名郡王、两名贝勒、后面二人是刘墉、和珅两位军机大臣。

  不一会,百官进殿,之后按『文前武后』以及官职大小分列四队与龙椅之下,随后等太监总管喜公公尖声嗓子高喊,「圣上驾到」,众人便拍打马蹄袖伏身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之后就见皇帝高踞龙椅之上,俯视着底下的臣工,朗声道「众爱卿平身」,众人回「谢皇上」,便起身站起,将马蹄袖再挽起,而后面目恭谨垂手而立。

  「今天叫起啊,朕是想与列为爱卿谈论一下红莲教乱党的问题,你们以为这几千乱党该如何处理啊?」众人起身之后,乾隆呷了口茶,面带微笑的问道,只是一双眼眸,却是泛着凌厉的目光,在众官身上一一扫过。

  众人见了乾隆扫视过来的凌厉目光,大部分人似是有些惧怕的将目光忙不迭的瞥向旁处,有些则低下头,似是做贼心虚一般。

  「怎么,都没人愿意替朕拿个主意吗?」目光扫视了一轮,见众官都没有愿意答言的,乾隆心中稍感不悦,语气也变得有些生硬了。

  其实在朝的百官,不是不愿意说话,而是习惯了,他们深知乾隆的秉性,不喜欢官员们乱伸手、乱插言,而且擒获红莲教乃是九门提督大营的事,既然福伦没有开口,这些官员们想说却也不便于说,毕竟这不该他们管的事,说了万一说不到乾隆心底,反遭乾隆反感也就不美了,所以还不如直接不说。

  此情此景,让尔泰不由得想起了康熙、雍正、乾隆朝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为官箴言「万当万言不如一默」,这可是他做了二十年太平宰辅总结出的至理名言啊。

  不过朝臣中和珅和大人最善揣摩乾隆的意思,见众官不言气氛有些冷场,便侧身一战,拱手道,「万岁,奴才以为,这群红莲教的乱党,实在是可恶至极,不杀头不足以平民愤。」

  「吆喝,终于有开口说话的了,哈哈,好啊。」乾隆放下茶杯,语气有些阴阳怪气的说道,而后目光又在众官身上一一扫过,直看的众人忙不迭低下头,随后看向和珅,笑道,「和爱卿的意思是,将这群乱党一一杀头?」

  「是滴皇上,唯有如此,方能杀一儆百、震慑其他欲图图谋不轨者。」和大人再次拱手说道。

  「嗯。」对于和大人的意思,乾隆未置可否,进而问道,「其他爱卿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吾皇万岁,臣同意和大人的看法,对于这群只知道徒生事端、乱我大清安定的乱党份子,不杀头实在有损我天威。」

  「是啊,皇上,臣也认同和大人的观点。」

  「臣认同……」

  和大人一开口,他的铁杆支持者便纷纷进言,同意和大人的观点,同时目光看向乾隆,只等他示下。

  「其他爱卿还有不同意见吗?」乾隆呷了口茶水,见众人仍不说话,便点名道,「福爱卿,这群乱党是你们九门将士擒获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见乾隆点名,福伦便侧身跨前一步,拱手道,「回圣上,臣以为和大人所言极是,纵观历朝历代,对于造反者都不会心慈手软。」

  「哦。」乾隆依旧未置可否,进而看向刘墉,问道,「刘爱卿,你以为如何啊?」

  「回皇上,臣以为对于这群乱党,首犯当诛,而从犯嘛,或是受了挑唆,不了解吾皇以仁德治天下的胸怀,因此臣以为应当区别对待,愿意降我大清者,我们可以准其悔过自新,编入绿营,而执迷不悟者,臣也赞同和大人的意思,当杀!」刘墉拱手回道。

  「呵呵,有趣啊,今天上朝,倒是一幅臣僚和睦图啊。」乾隆语带讥讽的笑道,同时端起茶盏,用杯盖划拨着杯沿,透过茶盏中氤氲而起的茶气,目光玩味的瞥着和珅和刘墉,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么。

  「呵呵,皇上,正是我朝君臣和睦、上下一心、臣僚互敬互爱,才有乾隆盛世之欣欣向荣的气象啊。」和大人自是读出了乾隆言语中的讥讽,不过却用一句逢迎、溜须堵住了乾隆乾隆的嘴。

  「吾皇英明!」和大人说完之后,众人便异口同声的拱手称赞乾隆。

  「行了,英明不英明的先不说了,还是刚刚的问题,尔泰,你有不同的看法吗?」乾隆摆摆手,止住了众人的逢迎,随后放下茶盏,点了尔泰的名。

  按照常理来说,乾隆应该称尔泰为福爱卿,不过朝上已有了福伦,再这样称呼,难免会造成混乱,再者尔泰曾经是乾隆的御前侍卫,乾隆称呼他的名字已经习惯了,也不好改口了。

  「臣在。」听乾隆点了自己的名字,尔泰便大步跨前,站与队伍的中间位置,而后跪地拱手道。

  「这次擒获红莲教乱党,你可是大功一件,至于如何处置这群乱党,想必你心中也有了计较了吧?」乾隆淡淡的问道,大臣们纷纷侧头看向尔泰,神色不一。

  尔泰将众位大臣的表情一一尽收眼底,随后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皇上,臣以为和大人与刘大人以及诸位大臣说的都有道理。」

  「呵呵,你倒是谁也不得罪了,那你分析分析,他们说的都有什么道理啊?」乾隆呵呵一笑,追问道。

  「回皇上,臣以为对于红莲教乱党,该当杀头以警天下,这点臣赞同和大人的意思。」听乾隆追问,尔泰不由的暗暗叫苦,他是第一次上朝,又是高高被破格提拔为正二品官衔,只想着低调为人,不想着太过于出风头,免得一不小心得罪了其他大臣成为他们心中的敌人可就不美了。

  但乾隆既然问了,尔泰又不得不说,只好做个老好人,说些圆滑的话,谁也不得罪,同时呢还能借机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这些朝中老臣们也不能小觑了自己。

  于是他继续道,「而至于刘大人所言,臣也以为很有道理,诚如刘大人所言,这群红莲教乱党颇有一部分人是受了他人的蛊惑,算是误入贼船,只要圣上您施恩德感化与他们,我想他们还是会弃暗投明、报效我朝的。」

  顿了顿,尔泰见朝中颇有几位大臣暗中点头,便继续往下说,说出了一番让众人惊诧莫名、恼羞成怒的话,「而至于红莲教乱党首犯韩云,臣以为不能杀,该留!」

  「什么……」

  「你……」

  听了尔泰的话,朝中众位大臣顿时神情一变,皆言尔泰此言实在是荒谬绝伦、大逆不道,而且首犯韩云策划、绑架老佛爷实乃十恶不赦之大罪,尔泰孺子却偏偏说要留着他,如何不令众人愤怒不已。

  不过碍于福伦的面子,在朝大臣倒是没有过多的谴责与他,只是纷纷批判他『少不更事』、『妇人之仁』、『一派胡言』云云,而福伦身为尔泰的阿玛,却不能公然为尔泰求情、张目,只能将担忧、关切的目光投向他,同时还用眼神示意,让他别在往下说了。

  尔泰自然看到了福伦投来的关切的目光,却是自信满满对福伦回了一个微笑,因为他刚刚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睛一直没有离开乾隆的脸颊,看到乾隆并没有因为他这番话而出现任何不悦的神色,反而是浮起了一抹好奇之色,便紧接着解释道。

  「皇上,各位大人,我之所以说留下首犯韩云,而是大家对韩云的身份没有了解,他乃是红莲教教主衣真的亲弟弟。」

  「什么?韩云是红莲教教主的亲弟弟?」听了尔泰的奏报,上至乾隆,下至各位大臣,登时面色一凝,那些个批判尔泰的大臣们,也都是乖乖的闭上了嘴巴,不敢再多言其他了。

  能在乾隆手底下站班上朝的大臣们,哪一个不是聪明绝顶,皆明白了尔泰下句话所表达的意思,那就是留下韩云,引出红莲教教主。可怜这群刚刚批判尔泰的大臣们,在尔泰说出韩云的身份之后,不得不将还待说出口的驳斥言论又生生的咽回了嗓子,一个个脸颊憋得通红。

  而一直为尔泰捏了一把汗的福伦此时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同时侧身拱手对乾隆说道,「圣上,如果尔泰所言韩云与红莲教教主关系属实的话,那臣以为,韩云确实该留,当然,是留还是杀,还是要恭请圣上您来决断的。」

  「众位爱卿以为呢?」乾隆仍是未至可否,进而问众人道。

  「臣等恭请圣上裁决。」众人依照套路异口同声的拱手道。

  「阿图,你是兵部尚书,韩云身份这件事就由你去查明吧,待查明之后,速速回报,到时在决定他韩云是留还是杀!」乾隆一时也拿不准主意,便吩咐阿图先去查明韩云的身份是否属实再做决断。

  「臣遵旨。」阿图拱拳朗声应道。

  「尔泰,你起来吧。」乾隆摆摆手,示意尔泰起身,尔泰说了句『谢皇上』,便站起身回到了队伍后端垂首而立。

  而他刚刚回到队伍中站定,便听高踞龙椅上的乾隆又说道,「山东一案,悬疑已久,迟迟未决,朕心尔泰,下面众位爱卿就跟朕一起议议该委任何人为钦差,再去山东复查并平息天地会余孽叛乱。」

 

            第149章钦差人选底定

  尔泰听到乾隆问众位大臣钦差的合适人选,便神情一凌,心道重头戏来了,正所谓抛砖引玉嘛。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政治,在大事上达不成一致的时候,往往先提起一两个无关痛痒的小事来调节气氛,而这些小事往往都无关各自的利益,所以大家都不会争执,气氛便会上升到一种比较和谐的境地,之后再来谈达不成统一意见的大事,那就不会太过于尴尬了。

  而小民看政治,往往总认为官员之间如果分属不同的派系,那就一定会大事小事都别别扭扭,总之是非要跟对方不自在,只要对方认为对的,他就认为错,其实这是极为错误的,官场有句老话,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是敌是友都是分事而论,只要不关乎利益,都会是一团和气,而一旦扯上了利益,那就得死磕。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

  就好似刚刚乾隆抛出红莲教乱党的问题,向来不和、一贯与和大人意见相左的刘墉不也在某一点上同意和大人的观点、看法嘛,因为这件事不关乎各自的利益,没必要争论,而至于钦差大臣的人选这件事,恐怕就不会向刚刚那么平和了。

  果然,乾隆话音刚落,和珅和大人一派就率先出招了,说话的是福康安同父异母的哥哥福长安,此人乃是和大人的铁杆心腹,只见他说道,「启禀万岁,臣以为钦差一职非和大人莫属,原因有二,一是和大人任户部尚书,早些年又任职内务府总管,对账目一路自是十分熟悉,既然山东官场账目不清,由和大人监管查账最为合适。其二和大人是大内侍卫出身,身手了得,且和大人自幼熟读兵书,由他前去监军山东平定天地会叛乱,亦是极为合适。」

  福长安侃侃而谈,即是为和大人请官,又借机在乾隆和众文武百官面前吹捧了和大人一通。

  听他说完,乾隆还没有说话,和大人却是谦虚的摆摆手,道,「福大人真是抬爱和某了,大家都是为皇上做事,哪还有不尽心的,是吧,哈哈。」嘴上说的客套,脸上却是掩饰不住得意的笑容。

  天下何人不爱被别人吹捧呢?尤其还是在皇上面前被别人吹捧,不过和大人一番谦虚的做派,也是所必须的,不然人家吹捧你你就甘之如饴,多少也太装比了,而且皇帝听了心里也不会舒服。

  不过和大人的好心情还没有持续几秒钟,就被另一位大臣的话给搞得郁闷不已,只听那位大臣说道,「皇上,臣以为刘墉刘大人比和大人担任钦差更为合适,原因也是有二,其一刘大人为人刚直不阿,清廉自律,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能够更好地彻查山东舞弊案,其二刘大人曾外放过知府、巡抚等职,对于地方上的政务也远比和大人熟悉,因此臣以为,派刘大人前去勘察山东最为合适。」

  这位大臣所言虽然隐晦,却也点名了前两次乾隆派遣钦差为何无功而返的原因,那就是前两名钦差不够清廉自守,私下收受了山东地方官员的孝敬,既然拿了人家的银子,也就不好在揭人家的短了。

  同时也含蓄的表达出了,刘墉刘大人是清官,一定会廉洁奉公,一心只想着为朝廷出力,绝不会私下受贿,亦不会徇私情而舞弊,这点就比和大人要强,因为众所周知,和大人是贪官嘛!

  「万岁,臣以为刘大人不妥,毕竟刘大人只是治理地方政务,而入朝以后,便一直监管工部,管的也只是筑堤、修园林等事,从未在军队中任职,也从未领过兵,而且刘大人乃是文官,不像和大人文武双全,如何能平定天地会叛乱?」那位大臣的话音刚落,和珅的另一位铁杆支持者便挺身驳斥他的言论。

  「那和大人也没有领过兵,如何就能说和大人一定就能领兵平定叛乱呢?」刘墉的另一位党众站出来反驳道。

  「和大人虽未领过兵,但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加之和大人自幼熟读兵书,此番若是受命监军山东,定能一举平定叛乱。」福长安再次摆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刘派。

  「和大人是大内侍卫出身不假,但领兵打仗靠的乃是计谋和谋略,并不是凭一人之力便能平定叛乱的,再者钦差的职责是监军,故名思议,就是监督、监察军队,将圣上的仁德、旨意带给地方就可以了,并非要亲临战场,身先士卒,要身手有何用?」刘方也不示弱。

  「你这是巧舌如簧,曲解吾皇圣意,所谓钦差,自是代天巡守,所代表的就是皇上,如果派刘大人一介文人前去,平定不了叛乱,那岂不是令吾皇颜面大失,我朝天威何存?」

  「你这是巧言善变,而且你还是诽谤当今万岁,你说钦差如果平定不了叛乱,就会至吾皇颜面大失,我朝天威大失,可头两次钦差都是武功而返啊……!」第一个支持刘墉的大臣反唇相讥道,甚至还上纲上线的给和派说话的大臣扣了顶『欺君』的帽子。

  「你……」和派那位大臣登时气的面红耳赤,浑身发抖,手指颤抖的指着对方,却是一时语塞,想不出该用何种话来反驳他。

  「哼。」刘派那人哼了一声,扭过头去不在理会他,只把那和派大臣气的咬牙切齿。

  不过一个『阵亡』了,和派也不缺枪手,紧接着便有另一个大臣站出来替和大人据理力争,引经据典的分列了一二三条,阐述了和大人比刘大人更适合担任钦差的理由。

  而他的话音刚落,刘派又有一位大臣挺身而出,驳斥刚刚那位大臣的观点,同样也分列了一二三条理由,明白的说明刘大人比和大人更适合的理由。

  一时间,朝堂上好不热闹,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不休,都快赶上菜市场叫卖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朝中大臣是反对或是支持,和大人和刘大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脸上也尽是淡淡的表情,只是不时的拿眼睛去看高踞在龙椅上表情高深莫测、古井不波的乾隆。

  他二人心中知道,不论各自党众争执的再凶、再烈,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乾隆手中。

  不过乾隆却没有丝毫的表示,对底下和珅和刘墉二人不时投向自己的目光置若罔闻,反而是时不时的将目光随意的落在静静不语的福伦身上,不过每次却也只是匆匆一瞥便将目光收回了。

  「我觉得和大人合适……」

  「此言差矣,我觉得刘大人比和大人更合适……」

  刘派和和派的党众们喋喋不休的争执不停,直争论的是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而且一开始的时候,众人还念着点斯文守礼,言语上比较客气,而争论到后来,众人口中开始不自觉的带出了脏字,简直如同泼妇骂街一般,甚至还颇有武官撸起了衣袖,一副要跟对方拼命的架势。

  「行了!都吵什么?」高踞龙椅上的乾隆眼见底下的大臣们吵翻了天,而且越闹越出格,不由的紧蹙眉头,板下脸恼怒的高声吼道,「瞧瞧你们,把朕的金銮殿都当成是菜市场了,哪还有一点大臣的斯文守礼,整个就是一群泼妇、泼妇!!!」

  乾隆说到最后的时候,语气愈发的加重了,直下的刚刚争执不休的众位大臣们惴惴不安,浑身直冒冷汗,众人忙不迭跪倒在地,扑身请罪道,「臣有罪,臣等最该万死!」

  「哼,知罪了就好!」乾隆将手中的扇子重重的拍在龙案上,虎着一张脸说道,「行了,都起来吧,以后再敢咆哮朝堂,每人赏二十大板!」

  「谢皇上。」众大臣忙不迭的称谢,随后战战兢兢的站回到自己的位置,低垂着脑袋直用手去擦额头吓出的冷汗,再不敢多言一个字。

  「哼,退朝!」乾隆气呼呼的说道,随后站起身余怒未消的大踏步的向乾清宫的侧门走去。

  「退朝……!」大内总管喜公公面无表情的看着前方,尖声高喊,众大臣忙不迭的跪倒在地,山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散朝之后,尔泰便去了老佛爷那里,他已经从尔康那里打听清楚,乾隆在南书房批阅奏折,要两个时辰后才会去给太后老佛爷请安,于是他便趁着这个机会,去了老佛爷那里,将他想当钦差大臣的意思透露给了老佛爷,当然也免不了施展男人的魅力征服一番。

  而老佛爷虽然舍不得尔泰离开自己,不过转念一想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自己成了尔泰的女人,自然也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这次担任钦差去济南公干,正是尔泰再立大功的好机会,老佛爷思前想后,便同意帮他在乾隆面前说情。

  见老佛爷同意帮忙,尔泰顿时兴奋不已,不由再次将老佛爷压倒在身下,让她好好的享受了一番滋养。

  随后尔泰估摸着乾隆快来了,便告辞离开了慈宁宫,他原本想去安慰下皇后,可谁知容嬷嬷一死,皇后心情极差,这些天一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谁都不见,而容嬷嬷之死与他又脱不开干系,心中觉得有些对不住皇后,害怕皇后会向他『兴师问罪』便直接回了福家。

                ……

  尔泰刚刚离开慈宁宫不久,乾隆就进了慈宁宫,跪地给老佛爷请安。

  「起来吧,今个儿怎么有空到哀家这里来了?」老佛爷笑着问道。

  乾隆说了句『谢额娘』,便坐在老佛爷右手边的椅子上,随口说道,「儿子这两天忙,也没顾上来看您,还望您别见怪。」

  「说哪的话,都是一家人,再说皇帝你是忙于国事没顾得上来看哀家,哀家怎么会怪你。」老佛爷微笑着说道,随后吩咐丫鬟看茶,不一会儿丫鬟就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了上来,恭谨的放到了乾隆身侧的桌面上。

  「皇帝,你尝尝,这可是雨前龙井,是尔泰她特意孝敬我的。」丫鬟退下去之后,老佛爷语气随意的对乾隆说道。

  「哦,雨前龙井,那儿子得尝尝。」乾隆笑着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口气,小口抿了一下,赞道,「味道清香宜人,却是好茶,尔泰他还真挺有孝心的。」

  「是啊,福家打祖上起,就对我皇室忠贞不二,福伦大学士更是你的股肱之臣,尔康和尔泰呢,也挺有出息,尤其是尔泰,上次还救了哀家,哀家这心里啊,一直念着这个情呢。」

  「是是是,额娘说的极是,尔泰他救了您,自是功在社稷,不过儿子也已经替您还了这个情了,您就不必过分的在意了。」

  「嗯。」听乾隆如是说,老佛爷便点点头,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之后,便将茶盏放在桌子上,像是闲聊一般的问道,「皇帝,听说最近山东出了大乱子是不是啊?」

  「啊……额娘您也听说了?」乾隆笑问道。

  「是啊,哀家听说百姓们对官府不满,纷纷起来闹事,好像还有天地会的余孽搀和其中,是不是?」

  「儿子这些日子,正是为这件事伤脑筋啊。」乾隆叹了口气。

  「那你就不妨说出来,虽说我大清祖制后宫不得干政,不过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哀家心里也为你担忧啊。」

  「孩儿不孝,让额娘您为儿子担心了。」见老佛爷如是说,乾隆忙即欠身致歉。

  「罢了罢了,都是自家人,就不说这客套话了。」老佛爷挥挥手,之后又装作一副半知半解的样子问道,「皇帝,我听说头两次派去的钦差都无功而返,没有查出一丁点的东西是吧?「

  「是。」乾隆点点头,随后又饶有兴致的问道,「额娘,您深居后宫,这些事您是从哪听来的?」

  「呵呵,还用旁人说啊,山东出了这么大的事,哀家就是想不知道都难。」老佛爷自然不会说这事是从尔泰那里听来的,于是便随口打着哈哈含糊了过去。

  而乾隆刚刚也就是随口一问,听老佛爷这样一解释,就没有再问,进而回道,「既然额娘您都知道了,那孩儿也就不瞒着您了,其实一早儿子也没想瞒着您,只是不想您知道了为儿子担心,呵呵。」

  「哎,你呀,真是越大越跟额娘见外了。」老佛爷不悦的叹了口气,横了乾隆一眼。

  「额娘您这是说哪的话,儿子哪会跟您见外啊,只是山东的事情,他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朕到不担心天地会那几个小小毛贼,凭他们还翻不起什么大浪,朕真正担心的是山东的吏治从根子上都坏掉了,若真严查,免不了又是一场大地震啊。」乾隆忧心忡忡的说道。

  老佛爷自幼便出身于官宦人家,打小耳濡目染,政治观念极强,而且富有大局观,她明白也能理解乾隆为何忧心忡忡,毕竟朝廷是由皇上和各级官吏共同构成,皇上要依靠着各级官吏治理、管理国家,而山东舞弊案,若是认真详查,势必会牵连出一大批的官员落马,甚至朝中的大臣也会受到牵连,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杀官、罢官容易,可一时又上哪去找这许多的官员来填补空缺呢?

  而且就能保证新上任的官员不贪污、不搜刮地皮、不克扣盘剥百姓?

  「皇帝,山东一案不可在拖延下去了,必须得速派实心任事又精明强干的钦差赶赴济南勘察,否则势必酿成大祸、波及周边啊。」说到此处,老佛爷的神情也是变得严肃起来,已经不单只是为尔泰了,更多的是为大清江山,毕竟她是大清皇家人,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哎,儿子也正为钦差的人选发愁呢,所以才迟迟未决。」乾隆皱着眉头说道。

  「那皇帝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老佛爷紧跟着问道。

  「一是和珅、二是刘墉,不过额娘您也知道,这二人素来不和,儿子一直居中调和,可这次若是派和珅去,他刘墉定然不服,若是派刘墉去,他和珅也不高兴,而其他的大臣呢,要不就是年老体衰,要不就是难堪大任,再有的朕也不放心,所以……一时难以决断。」乾隆将心中的纠结竹筒倒豆子的对老佛爷讲了出来。

  听完,老佛爷点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过了不一会,便笑着对乾隆道,「皇帝既然拿不准派人去,哀家这里倒是有个合适的人选?」

  「哦?是谁?」乾隆一听老佛爷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便着急的问,山东之事一再拖延,乾隆他比任何人都要寝食难安,毕竟这江山可是他的。

  「尔泰。」老佛爷颇有惜言如金的意味,只说了尔泰的名字,却没有说推荐他的理由。

  「尔泰?」乾隆听后不由的紧蹙眉头,在脑海中急速的盘算起来,搁在桌面上的左手手指不时的敲打着桌面,若有所思起来。

  而老佛爷也不着急,静静的喝茶等着乾隆的决断,忽然,正在思索的乾隆眼前一亮,开心的道,「额娘,朕本来还想让福伦去济南的,不过经您这么一提醒,朕倒是觉得尔泰更合适了,哈哈。」

 

           第150章纪夫人和纪小姐

  「哦?哀家也只是随口一提,怎么,皇帝也觉得尔泰合适?」老佛爷也没有料到乾隆如此轻易的便同意了自己的提议,心中不由得好奇起来,她可不会天真的以为乾隆只是为了买自己面子才草率的同意的,乾隆可是她大小亲自抚养大的,打小就鬼精鬼精的。

  「呵呵,额娘,要不是您提醒啊,我还真就没想到尔泰的身上。」乾隆喝了口雨前龙井,随后笑着对老佛爷解释道,「额娘,尔泰打十五岁起就一直跟在朕的身边护卫,朕对他信任、放心的,山东一案弥久未决,很大一方面就是朕前两次派去的钦差都被山东各级官员给收买了,回宫后当然是对山东官员大唱赞歌,说御史张景红所参奏之事纯属子虚乌有,还逼得朕不得不将张景红发配充军。」

  「嗯,皇帝所言有理。」老佛爷听得频频点头,附和的道,「尔泰确实值得信任,他福家可是对我大清皇室忠心耿耿啊,就说尔泰的爷爷吧,当年可是跟着圣祖爷征讨葛尔丹,还为圣祖爷挡了一箭。」

  「额娘说的是,孩儿也正是欣赏福家的忠心,也相信尔泰去了济南一定会跟朕说实话,再有就是,尔泰现年不过十八岁,还未满十九,朕点派他为钦差,势必会让山东各级官吏觉得朕不过是派尔泰走个过场,试想,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哪会查案,又能查出什么,如此一来,则能降低降低他们的警惕心,从而暴露出他们隐藏的问题。」

  乾隆顿了顿,之后又喝口茶侃侃而谈,「再者也正是因为尔泰他年龄尚轻,涉世未深,还没有被官场的那套乌烟瘴气的东西给感染了,而且尔泰亦不太了解官场上的规则和法则,势必不会按套路出牌,从而也会搅乱山东官吏应对钦差的手段和部署,使他们在疲于应对中露出马脚,正所谓『盲拳打死老师傅』。」

  「再有就是依朕对尔泰为人的了解,底下官员逢迎钦差的那套迎来送往、莺莺燕尔的东西对他未必管用,再者尔泰初入官场,没有亲朋、故旧、门生等裙带关系,做起事来就不必投鼠忌器,更能放开手脚,在这一点是,福伦比不了他。」

  乾隆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可他犯了一个最严重、亦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他所了解的尔泰,已经换成了一个另外的尔泰,而且这个新尔泰还是从现代都市穿越来的,满脑子的小算计,在加上他先知先觉的先天优势,待得日后,怕是连不可一世的乾隆都未必能镇得住他。

小说相关章节:穿越之还珠风流(1-185)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