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云舞月扬】6,3

[db:作者] 2025-06-30 23:55 5hhhhh 4300 ℃

  所以,只能暗中行事。但是王钦臣那样的直臣,没有正当理由是不会搞这种偷偷摸摸的事,即便是自己命令他,他也不会遵从这种没道理的命令。

  那时他想到的,就是蔡京。

  这个人,当初就是他在自己面前献策恢复新法。但是此人乃是个地道的投机者,司马光当权时,他也曾五日之内尽罢免役法。不过,章敦有自信凭自己的才能,能驾驭得了他。而且蔡京以前做过知开封府,此人才华出众善于御下,在开封府大小官吏之中颇树恩信,直到现在虽然作了权户部尚书,但是对于开封府内的官吏们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章敦相信蔡京这样热衷权谋的人,是不可能不在开封府内栽培几个党羽的,这时候,正是他这些党羽出力的机会,也正符合暗中行事的原则。

  至于张怀素那老道,原本在章敦看来就是一个蝼蚁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他这样地位的人关注,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这种人,既然能在汴京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里混迹这麽长时间,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即使真得到了开封府的大堂之上,章敦也确信张怀素明白什麽能说什麽不能说,如果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根本不可能混这麽久。

  只是让蔡京参与此事,究竟是福是祸,他现在也说不清……

        ****************************(分隔线)

  八月二十二,陕西,熙河路,兰州。

  南门外二里,有一大片平坦的土地,被官兵充做校场。此时大队官兵正在操练,黑压压的马队步军摆开阵势,密密麻麻犹如铺满大地的蠕动蚁群。在无数旗帜鼓角的指引下,整齐的变换阵型。那平坦的土地被数万人脚马蹄踩的烟尘滚滚,每一次战鼓擂起,官兵们口中都大声呼喝,气势雄壮如虹。

  折可适立于高坡之上,注视着账下着数千藩汉健儿带起的阵阵冲天军气,心中不由得赞叹。久闻熙河之兵马精锐,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比章楶在环庆路苦心操练的兵马一点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熙河路之兵马,大多数都是当年王韶、李宪的旧部,皆是百战锤炼的劲旅。而那些青唐藩部也以悍勇著称,从这些人里面挑出来的兵马,堪称虎狼之师。折可适一生辗转前线,最初是在河东路,后来到了麟延路种鄂账下,后来又去了泾原路,再后来又到庆帅章楶账下同心协力大破西夏,可谓见多识广,各处的兵马都见过,若论各军强弱其实无大差别,但是若论战斗经验之丰富,士兵之嗜血好斗,以前所见各路大概都不如熙河路。

  当年王韶开边熙河,拓地千里,对那些不服的藩部,就是硬生生一路杀过来,所过之处血流成河,端的是杀人如麻。有了这样的「光荣传统」,熙河路的宋军历次征战,最为乐战好斗,所过之处,经常是横尸遍地不留活口。

  不过折可适虽然脸上带着赞许的表情,但是目光一转移到手中的信上,脸色却又变得凝重。

  自从他接到章楶给他的信后,也是暗中加强了盘查。他为将多年老于行伍,军队里那点事情他简直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那封密信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纲运的密件。从前他不知道多少次见过这种密件,若会弄错简直是笑话。

  章楶在心里写得很清楚,这是西夏境内最重要的细作「青云」冒险传出来的情报,西夏,或者确切点说是梁乙逋在打宋朝某支纲运的主意。此举可能和西夏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

  当然折可适没有让别人知道这封信的存在,两个边臣私下往来,乃是朝廷大忌。他只是暗中加强了兰州境内的盘查,但是没多久京兆府的公文就到了,他才知道京兆府出了如此惊天大案,也才明白了到底西夏瞄上的是哪一支纲运。但是此批纲运毕竟不是运到他兰州的,他也无权过问那里面到底是什麽。不过他猜想可能是军器,西夏自身也是军事强国,军事方面唯一不如宋朝的大概就是铠甲弓弩火器之类的,能让西夏特别关注的显然不是普通货色,难道是……

  他突然想到了洪德寨的大战,那震天动地的雷火,那穿金洞石的强弩……

  最近枢密院喜欢玩这种把戏,将军器夹杂在粮草杂物中暗中运往前线,他在兰州就接收到过这样的纲运。

  枢密院的官僚们大概自以为聪明,不过此举在折可适看来真正是多此一举,若是暗中行事,那自然是要出其不意收奇兵之效,必是为了进攻作准备。但是朝廷又下令严禁边将挑衅,那还不如大张旗鼓,正可震慑西夏,虚虚实实让他摸不着头脑。自己偷偷摸摸的跟做贼似的,现在出了事,大概又不敢声张,生怕引起人心不安,当真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

  不过现在知道也晚了,而且他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禀告朝廷此时乃是西夏所为。按道理做臣子的理应知无不言,否则就是欺君,而且事涉军国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若是梁乙逋打这批军器的主意真的是因为西夏权力内斗已经到了要动武的地步,那说不定对于大宋来说又是一次机会,元丰西征的遗憾说不定能够就此弥补。

  不过自己事前不说,事后才说,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往里跳吗?而且手中章楶的信件内容,有让他的心情变得沉重。

  到应天府屁股还没做稳当,章楶的新任命又下来了: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军州事。一下从大宋四京之一的守令被贬到了岭南蛮荒之地的险恶军州,这完完全全是重贬。虽然罪名信中说得比较含糊,什麽有失大臣体,但是章楶在信中似乎也显得有些英雄气短,和当年经略环庆,大破西夏时的意气风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折可适可以理解他的心情,疆场之上立下赫赫奇功,却给无端左迁。好不容易盼到新党当政,却又给调离前线,结果现在在官场上混来混去越混越惨,竟然又给贬到岭南,这对于章楶这种才华横溢豪情万丈的士大夫来说,实在是比杀了他更难受。

  而现在,自己若是将此事上秉朝廷,更别说会对章楶造成何等伤害,朝廷里那些御史台谏们个个都是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的货色。边关将士披肝沥胆赴汤蹈火他们就看不见,一点小事他们就能无限放大,把你形容的大奸大恶天理不容。反正他们的职业就是给别人挑毛病,自己躲在安全的地方拼命用吐沫淹死别人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此时章楶正是倒霉的时候,自己上奏此事铁定会牵连到他,那些台谏文官王八蛋们一定会落井下石,什麽私自蓄养密探,勾连西夏,图谋不轨等等罪名,折可适自己随随便便都能想出一大堆来。

  自己在庆州和章楶惺惺相惜,彼此相交莫逆,章楶并不因为自己乃是个武人而看低自己,反而引为知己,如此厚谊,此时岂能让他雪上加霜?况且章楶乃是国家栋梁,一身才华就此埋没,实在是大宋的损失,于公于私,自己都不能落井下石。

  看章楶信中的意思,大概也是想要自己对此事保密。既然如此,那就很好选择了。他将书信烧了,旁边部将们虽然奇怪,但是碍于军法却无人敢乱问。

  折可适又唤过身边一个心腹参军,低声嘱咐了几句。那参军施礼退下,然后打马扬鞭,先跑回城中了……

         ************************(分隔线)

  西夏,兴庆府。

  「太后,臣斗胆,敢问此情报来自谁人之手?」仁多保忠看着手中的密件,眉头紧皱,上书之事确是紧要机密,但是深悉兵不厌诈的他习惯性的对于一切陌生的情势都采取怀疑的态度。

  「此乃本宫亲自安插至一品堂内的心腹所报。」梁太后轻描淡写地说道,同时也轻轻的敲打一下面前的仁多保忠,自己并非你们可以轻易欺瞒的一介女流,我自己有自己的情报来源,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并非只靠你们才能成事。

  「太后,臣斗胆再问,此人可信否?」仁多保忠却不依不饶。

  「本宫之心腹,自然是十分可信的,怎麽?仁多大首领是怕中了贼子的反间计不成?」梁太后语气变得不悦,仁多保忠的态度有些冒犯了她。旁边撒辰轻轻拉了他一下,仁多保忠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什麽错误。其实这只是他多年征战沙场的习惯,其实世上绝大多数武将都有这习惯,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听到的,从别人那得到的消息都值得怀疑。

  「臣不敢,臣失言,请太后恕罪。」仁多保忠急忙跪下,不过梁太后也并非真要把他怎麽样,恕他无罪后,仁多保忠才又说道:「即是此事可信,那说明梁乙逋这贼子已经得手,下一步,只怕便要犯上作乱了。」

  「东朝弓弩火器虽然犀利,然数量不多,作用到底是有限。梁乙逋若想以此作乱,未免太过不自量力,兴庆府十万精兵,凭他那些弓弩如何杀得过来?莫不是疑兵之计?」撒辰提出了不同看法。

  「若是配合天时地利,少量利器在合适的人手中,也能以一当十。」仁多保忠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却见梁太后的脸色一变,显然是想起了洪德寨的惨败。就那麽几百张弩,几十个惊天动地的奇怪火器,真的就令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那些山崩地裂的雷火电光已经深深的印入梁太后的脑中,难道梁乙逋想用那些可怕的如同鬼神般威力的火器来对付自己?

  那真是最可怕的噩梦……

  「况且,梁乙逋在兴庆府内也有势力,他若是直接攻打皇宫呢?只需御围内六班直中有几个内应,到时再配合这些威力巨大的弓弩火器,只需精密布置,谁敢说没有犯上作乱的机会。况且他现在还是国相,有能力将这些东西秘密运进兴庆府。同时也有能力在城中制造混乱,到时候趁乱行事,行博浪一击,说不定有成功的机会。」

  「御围内六班直便有五千精兵,况且城外数万府卫军也在太后掌握之中,一旦变起,顷刻可至……」撒辰执掌兴庆府城防和西平府翔庆军,对于自己的部下还是很有信心的。

  「当年北朝耶律重元谋反,只靠四百架宋弩数百死士便敢正面袭击数万皮室亲军,并险些弑君成功。事败之后,又可从数万追兵的包围中溃围而出远走大漠,可见兵力差距并非一切。况且御围内六班直和府卫军在环州失利之时多有死伤,调补进来的军卒将校,谁敢保证没有梁乙逋的奸细在里面?梁乙逋久掌军权,蓄养之亡命爪牙只怕倍于重元,如今又有利器相助,一个不慎,便是聚九州之铁,不能铸一字。」

  听着仁多保忠和撒辰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是说局势有多麽危险,需要自己早下决断。梁太后却看见巍名阿埋这老将沉吟不出声,便询问道:「老统军,为何一言不发?」

  「启秉太后,老臣只是在想,我等既然知道了梁乙逋所谋何物,那东朝更应知道。如今东朝章敦当权,此人桀骜好战、侵略成性。如此完美的借口,早应遣使问罪,发兵犯境,为何到现在还无一点动静。莫非东朝不知是我等所为?」

  「正是!」旁边妹勒都逋眼睛一亮,显然想通了关节。「那梁乙逋所依仗者,一品堂是也。他若是调动兵马潜入长安附近邀击宋军,除非他所典之兵各个都是神仙,否则东朝数十万大军云集,这路兵马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过得道道封锁线?莫非当宋军都是聋子瞎子麽?此事绝不可能!便是有这等精兵,必非默默无闻之辈,为何我等不得于闻。况且梁乙逋想要调动兵马,绝不可能瞒的连我等几人都不知一点风声。」

  「不过东朝民间却盛传是西夏骑兵深入长安抄掠……」

  「此乃东朝惯例,不管什麽事都有莫名其妙的谣言四起。也许正是因为民间有此谣言,东朝才会觉得不知真假,未有轻动。」

  「这也就是说,梁乙逋乃是收买东朝盗贼之流,那麽说,那批军器只怕还没有进入西夏,还在那群盗贼手中。梁乙逋还需设法将这批军器接应入境?而且东朝出了这麽大的案子,必定也是盘查道路,加紧侦缉,那批军器只怕没那麽容易离境。」

  说到这里,几个重臣罕有的想到了一起。

  迟则生变,快刀斩乱麻!

  「太后,臣有一策。可令宋境内的细作全力打探究竟是哪股绿林盗贼劫夺了这批军器,探明之后便来个偷天换日,以此引梁乙逋上钩,到时诛杀之!」撒辰兴奋的脸色发红,终于到了和梁乙逋算总账的时候了。

  梁太后心中一动,但是却罕有的迟疑起来,她倒不是顾惜梁乙逋的性命,只是觉得事发有些突然,刚才还在商量如何应付危机,怎麽现在就成了动手的好机会了。

  「太后,当断不断,必留后患。」仁多保忠带头跪了下去。接着其余人都跪了下去,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这是除国贼的大好时机。

  梁太后看着这些重臣们,心中也是给自己鼓了鼓劲。

  迟早要翻脸,不如先下手为强!

      *********************************(分隔线)

  汴京,万胜门。

  童贯骑在马上,回头看了看汴京城那巍峨雄浑的城墙,心中一阵阵的兴奋。

  汴京城,我童贯今天还是个小人物,但是总有一天但我回来的时候,将是万人瞩目的盖世英雄。在宫里熬了这麽些年,终于等到了我表现的机会。我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抓住刘贤妃,住抓郝随,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往上爬。

  旁边那宫娥苏湖,此时也是女扮男装英姿飒爽。此女本就美貌,换上男装,更是别有一番动人风情。刘贤妃居然会派她跟出宫来,有些出乎童贯的意料,想来刘贤妃对此事也是极不放心,特意派了自己的心腹前来监军。

  这女人到底有何能耐,童贯是没亲眼见过的。她始终沉默寡言,冷冰冰的就像一个冰美人,但是有时童贯能从她眼底深处,看到不经意露出的一丝冷漠的杀气。

  而且从她的举止来看,虽然常年身处深宫,但是对外面之事确是了如指掌,显然有着丰富的市井江湖经验,童贯不禁怀疑此女是不是经常暗中出宫在江湖上行走。这麽说,显然那个刘贤妃也并非自己原先想象的那麽简单。

  还有另外一个儒生,此人不知是何来历,但是也与他们同行。

  不过这都不能影响童贯此时的兴奋之情,那些读书人举子们中进士的感觉大概也和自己一样吧,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自己入宫十几年,割了自己的子孙根,忍辱负重不就是为了讨个锦绣前程。十几年终于盼来了大人物的青眼,将自己引为心腹,这是个多麽好的机会。

  当然,兴奋归兴奋,童贯还是不会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个太监,此次出宫乃是以赴陕西采买的名义掩护出行,真正的目的必须秘密行事。那些士大夫们对于宦官有着天然的反感,若是被地方官抓到一点把柄,必然往死里弹劾,甚至极端一点的,直接把自己杖毙了都有可能,那时自己的命运也就到头了。

  虽然不知郝随使用了哪些手段请动外朝哪位相公援手,那几个嫌疑人物的文引度牒还有市籍资料居然都查清楚了,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陕西。

  自己要麽两手空空的回来,要麽完成使命满载而归,没有第三种选择。

  此行不是我童贯命运的终点,我一定能挺过这一关。只要我挺过这一关,我将会脱胎换骨,变得完全不同,不再是任人呼来喝去的小黄门,而是真正的大人物。

  策马扬鞭,三人驰上官道,在落日余晖的金光中,西行而去……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