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动物化的后现代,6

[db:作者] 2025-07-25 23:53 5hhhhh 4100 ℃

电子小说游戏的一个场景,即使是原创也是由复数的资料組合而成。在表层所看到的一个画面或是故事情节,其实更深层来看不过就是无意义的片段集合。同样的文字或是影像,因应玩家的操作被赋予许多不同的角色。相反地,这些片段以另外的方法加以組合,或许可以做出拥有与原创相同价值的另一种版本的电子小说游戏,而这样的想法几乎是自然形成的。二次创作影片的制作者们,为了将看到原创时的感动,透过別种的組合再度实现,热心的将系统加以解析,将资料再次重組。至少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与盗版、戏仿或样本化,在本质上是基于不同意识所做的行为。

小故事与大型非叙事分別共存

电子小说游戏的消费者像这样对于作品的表层(剧情)和深层(系统),拥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志向,这是他们最大的特征。就前者而言,他们将萌要素加以組合而实现,期待有效地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相对于前者,后者则是将给予这种满足的作品进行解体,还原至资料库,期待创造出全新的拟像增值作品。换言之,在这些消费者之间,将对小故事的欲求以及资料库的欲望切割,彼此共存。

据笔者的想法,清高主义和虚构时代的终结、资料库模型成为优势的时代主体成形的现状,透过文化消费的构造,就能很容易被了解。现代的人们,从小故事溯行到大叙事。从现代进入后现代的人们,为了将两者绑在一起,清高主义是有其必要的。但是,后现代的人们,並沒有将小故事和大型非叙事这两者彼此相联系,而是让其分开共存。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说明,即使让者被某个作品(小故事)深深的打动,但却不会将它与世界观(大叙事)结合。以下将这样的切断形式,借用精神医学的专业用语“解离性”来称之。

令人感兴趣的是,很多电子小说游戏的內容都特地强化这种解离性的感觉。如前述所言,电子小说游戏是以多个剧情发展和多个结局为前提。因此,玩家並非只和一位女性谈一场恋爱。电子小说游戏的构造本质是一位玩家,追求几段的恋爱。仅管如此,在电子小说游戏的剧本常中,很少将主角(与玩家同一化的登场人物)的性格设定为不断地变史女伴的多情者。反而是强调与女主角的“宿命邂逅”或“纯爱”的类型占了大多数。在这种类型的游戏当中,主角在每个分歧点经验了纯爱,和每位女主角产生命运的邂逅,但实际上当玩家在选择別的岔路时,又把另一段恋爱称为命运,这一点明显出现矛盾。换言之,在此就可以看出,系统特性所要求的剧情,和剧本所预设的剧情两者问有很大的龃龉。

然而,在数据库消费的层面,完全沒有感受到这样的矛盾。作品的深层,也就是在系统里,主角的命运(岔路)有复数的选项,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在作品的表层,也就是故事剧情的部分,主角的命运只有一个,玩家与主角同一化,投入个人感情,有时会产生感动。小说游戏的消费者对于这样的矛盾,完全不觉得是种矛盾。他们明知道作品內的命运是多重的,但同时他们却又威觉到,在当下的瞬间选择了眼前这个岔路唯一的命运,他们将个人的感情投入到这样的作品世界里。

玩家像这样內心出现了解离性的心情变化,或许对某些读者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在现代的小说当中,主角的小故事一定是被背后的大叙事所定义,因此小说只有一个结局,而且该结局绝对不会改变。

相对于此,在后现代社会的电子小说游戏当中,主角的小故事沒有被赋子任何意义。每个故事都是从资料库中抽出的有限要素,在偶然的选挥下被选出加以組合而成,不过是种拟像。因此,这样的电子小说游戏无论多少都可能重现,但只要改变观点,就像掷骰子的结果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此意味下,或许也可以说是必然,而且不可能重现。是被大叙事所定义的命运?还是从有限的可能性中选出的組合的稀少性是命运?恐怕在这里不光是小说和电子小说游戏的差异,而是现代的生存技巧与后现代的生存技巧之间的差异,被象征性的展现出来。本书碍于篇幅,只能针对御宅族系文化进行检讨。实际上,笔者认为因拟像对小故事产生的需求,以及资料库对大型非叙事产生的欲望、两者之间离散的共存,正是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主体,最普遍化的结构特征。

2-9 动物的时代

沒有他者的充足社会

根据科耶夫的说法,在大叙事消失以后,人类只剩下“动物”与“清高主义”两种选项。本书到目前为止,讨论了清高主义的部分,已分別在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五年,结束了在全球和日本作为时代精神的角色,如今已被別种时代精神(资料库消费)所取代了。在此我们将这个变化,套用科耶夫的说法,称之为“动物化”亦不为过。

什么是动物化?科耶夫在《黑格尔导读》中用独特的方法对人类与动物的差异下了定义。关鍵就在于欲望与需求的差异。科耶夫认为,人类拥有欲望,相对的动物只有需求 。所谓的“需求”,意味着针对特定对象,单纯的渴望与其之关系可以被满足。例如感到肚子饿的动物,只要吃下食物就能完全满足。从欠缺到满足这个线路便是需求的特征,人类的生活有很多时候是为了需求而做出行动。

正确来说,科耶夫使用的是“人类的欲望”以及“动物的欲望”这两种表现。不过,由于之间区別相当繁杂,本文中故意用了其他说法。使用的是拉冈派的精神分析术语。拉冈派认为,“欲望”(desire)一词仅适用于人类的欲望。而科耶夫所谓“动物的欲望”则使用“需求”(besoin)这种说法来称呼。

不过,人类还拥有其他渴望,那就是“欲望”。欲望和需求不同,即使接受了渴求对象的给予,欠缺被满足了也不会消失。这种渴望的例子,从科耶夫开始,许多受到他影响的法国思想家特別喜欢举出的,便是男性对女性的性欲。男性对女性的欲望,即使得到对方的身体也不会结束,反而会更加膨脹(他们如此记述)。这种性的欲望,並不只是生理上绝顶的满足那么单纯,因为其中还包括对他者的欲望感到渴求那种复杂的结构。简单来说,男性得到女性以后,会希望这个事实被他者渴望(希望被忌妒),同时对于他者所渴望的对象,也想要得到手(嫉妒),因此欲望永远不食被结束。人类和动物之所以不同,在于能夠拥有自我意识、並创造社会关系;正是因为这种间接主体欲望的存在。动物的需求沒有他者也能被满足,人类的欲望本质上却需要他者——在此虽无法详述,其实当中的差別,就是从黑格尔到拉冈的现代哲学与思想的基干,也是最大的前提,而科耶夫所遵循的是同一条路。

因此这里所谓的“成为动物”,意味着间接主体结构的消失,每个人“欠缺—满足”的线路封闭的状态到了来。被科耶夫称之为“动物”的,是战后美国式的消费社会,在这个脉络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此用语不单只凭印象,其中还包含了犀利的洞察。

美国式的消费社会理论,五〇年代以后着实扩大,如今已涵盖全世界。此理论被标准化、媒体化,隨流通管理遍布现今的消费社会,经过无数累稹下日益改良,尽可能让消费者的需求无需他者的介入,瞬间且机械化的得到满足。从前如果沒有社会上的沟通便无法到手的事物,例如每天的食物还有性伴侶,如今有速食和性产业,用极其便利的方式,无需任何麻烦的沟通就可以获得。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在这几十年来,确实可说是朝着动物化之路迈进。正如前文所引用的,科耶夫预言将成为“像小鸟筑巢、蜘蛛结网,像青蛙与蝉似的举办音乐会,像动物的孩子般游玩、像成年的野兽般一逞性欲”那样的世界。倘若科耶夫看见现在成熟的资讯化消费社会,大概会记述当初的预言几乎都实现了吧!

御宅族的“动物性”消费行为

假使用这样的观点,为《Di Gi Charat》而萌,阅读《Cosmic》、为了《Air》哭泣的御宅族消费行动,可说是非常符合“动物性”这个形容词。我已重复了好几次,如今的御宅族已不再需要清高主义,对大叙事的欲望产生出清高主义,现在这种欲望已轻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有效率便能达到情感满足的萌要素方程序,新的作品相继被消费与淘汰。

在此状态下,只要有任何新的要素被发现,主角与故事的大致状况立刻会改变,此外,藉着操作复数要素的排列組合,类似的作品无论多少都可以被创造。在这个匿名集团的作品群当中,从前那种作者的功能已变得极其微小。作品的强度並非取决于作者投注其中的故事(讯息),而是以萌要素的配置是否投合消费者所好来做判断。

这样的御宅族行动原理,试着联想看看,这並非拥有冷静判断力的知性鉴赏者(有意识的人类),也不是沉溺于癖好的性的主体(无意识的人类),而是更单纯且物质、近似药物中毒者的行动原理。不少御宅族曾带着真实感地这样描述,自从遇见某个人物设计与某个幕后配音员的声音以后,大脑的线路就像改变了似的持续被相同的图画与声音缭绕。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嗜好,其实和药物中毒很类似。

御宅族保守的性別

实际上,现实是把这样的经验谈照单全收还较容易说明。精神科医师齐藤环曾多次提出,为何即便御宅族系文化的图像充满了性倒错,御宅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倒错者却很少 ?从八〇年代开始,男性御宅族喜爱萝莉控 类的作品、女性御宅族爱好男子同性恋题材的“yaoi” ,这样的情况已很有名。不过在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中本身是恋童癖或同性恋者的御宅族並不多。因此齐藤环的提问其实很有意思。

《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五三页等。

译注:萝莉控是指喜欢“萝莉塔”的人,指对少女的迷恋,即萝莉塔情结。萝莉塔一词源于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的小说《萝莉塔》(Lolita)中同名的女主角,故事叙述一名中年男子爱上了年龄差距甚大的少女。后来萝莉塔就被泛指年纪小的女孩。

译注:以女性读者为对象,描写男同性恋的漫晝或小说之俗称。

不过很可惜,齐藤环的答案相当复杂。根据他的说明,失去了大叙事(齐藤环使用的词是“失败的象征性去势”)的御宅族,为了掩埋丧失只好将现实的性取向和想像的性取向进行切割,后者必须弥补前者的不足,结果使得他们的创作物充满了过度的性形象。这个说明虽然恐怕触及御宅族心理的某个层面,但在整理此现象的相关范围內,让人感到沒必要的迂回印象却难以抹灭。

不过,若把动物化的过程放在心上,对于相同的现实进行说明便容易多了。正如动物的需求与人类的欲望是相异的,性器的需求与主体的性別也不尽相同。现在消费着成人漫画与美少女游戏的多数御宅族,恐怕是将两者分开来看待,透过倒错的形象产生性器官的兴奋,不过单纯是动物般的习惯。由于他们从十几岁开始便沉浸在广大的御宅族系性表现当中,不知不觉被训练成只要看到少女的图画、猫咪的耳朵、女仆装,性器官便会感到兴奋。但这种兴奋本质上属于神经问题,只要加以训练无论谁都能掌握。相较之下,决定接受自身的性取向是恋童癖、同性恋,以及对特定服装的恋物癖,则需要完全不同的契机。大部分御宅族的性自觉,本沒有达到那样的程度 。正因为如此,他们和先前提到对于二次创作的态度一样,拥有奇妙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大量消费那些倒错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倒错却惊人的保守。

话虽如此,对于以yaoi为中心进行消费的女性御宅族,笔者在此希望能抱持保留的态度。以笔者有限的经验来看,喜爱yaoi的女性御宅族的创作动机与消费行动,远比几乎已经动物化的美少女游戏消费者更接近人类,因为大都看起来与性取向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如我在第一章注11已提到,由于本书重点放在男性御宅族身上,御宅族系文化中重要的另一面便无法顾及了。不过在另一方面,单就商业动向来看,这些女性群众的年轻世代也渐渐朝向动物化与数据库化改变。相关领域的正确情况,很可惜笔者由于调查不足故无法掌握。

从虚构的时代到动物的时代

从大叙事的捏造走向单纯的废弃,从《高达》走向《Di Gi Charat》,从故事消费走向数据库消费,也就是说这股由部分后现代转为全面性后现代的浪潮,意味着生存在其中的人们走向动物化。接着笔者想要承接大泽真幸的论点,如同将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〇年之间当作理想时代、一九七〇到一九九五年当作虚构年代那样,把九〇年代之后命名为“动物的时代”。消费者动物化的转变,之前重复多次,诞生于后现代化之中,也绝对不只是出现在日本国內的现象。知识正如理想的时代与虚构的时代之间尖锐的对立,虚构的时代转换之动物的时代的过程,在日本的确特別急速。

在此有个可供参考的例子,便是九〇年代在媒体喧腾一时,与御宅族系文化不同的街头系少女,亦即“高校辣妹”的行为模式。笔者对于这方面的细节动向不很清楚,仅能依赖一般报道进行考察,因此只能就大致的印象来讲,仅管她们的行为模式表面上和御宅族几乎完全相反,但同样可思考为“动物化”。她们对于自己的身体从主体性取向抽离出来进行贩卖这件事几乎沒有任何抗拒。认识的人虽多,但在本质上相当孤独的交流中,她们选择了对于满足欲求极为敏感的生活方式。

高校辣妹与御宅族的类似性

高校辣妹的抬头,和御宅族系文化的变化绝对不是毫无关系的。以介绍九〇年代后半街头系少女文化而闻名的社会学者宫台真司所提出的问题,其实和同年代的大塚英志,以及大泽真幸极为接近。追溯他的文章,可以清楚了解御宅族与高校辣妹这两个次文化集团,本质上其实反映了相同的一种社会变化。

例如宫台真司最初以高校辣袜(当时称之为“制服少女” )为主题进行论述的著作,是一九九四年的《制服少女们的选择》,著作后半收录了相当优秀的御宅族论点因而受到注目。宫台真司认为,一九七三年以后,日本社会失去了畤代的共通性,年轻集团成了“岛宇宙化” 。八〇年代出现被称之为“新人类” 与御宅族的人们,是最初面对此变化的集团。根据他的分析,新人类与御宅族的行动原理,都拥有“以交换象征为中心,欠缺深度的沟通,以及在有限的资讯空间里勉强维持自我形象”的持征。他们之所以重视交换虚构的象征,是由于“在沟通变得比过去更淡薄的前提下,一种人为的补偿” 。显然这与大塚英志说的故事消费、大泽真幸说的“第三者审级的二次投射”是相同的心理过程分析。大叙事凋零后,宫台真司将透过次文化捏造替代品的欲望,称之为“(全球的)意义化的策略”。

审定注:原文为“ブルセラ少女”,指的是会将自己穿过的体育用服(ブルマー)及制服(セーラー)贩卖给性癖好者的少女族群。

译注:日本社会学者宫台真司所提倡的概念,年轻人文化的细分化。

译注:日本原文即为汉字“新人类”,日本八〇年代到泡沫经济崩溃期间出现的新用语,泛指拥有与过去不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年轻人。前述出自《机动战士高达》中的“NewType”一词,中文亦译为“新人类”,但两者为完全不同的概念。

《制服少女们的选择》,二四八、二六七页。

但在《制服少女们的选择》中也强调,九〇年代这种策略已趋跑和,是个连要维持“有限的资讯空间”也不容易的时代。若用本书的词来说,是连故事消费都变得很困难的时代。接着宫台真司在一九九五年以后,以这样的认识基础,对于街头系少女们物质主义的行动原理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提出“浓烈的革命”、“从意义到强度”等标语,展开新闻性的活动。仅管此后宫台真司並沒有写出脉络可循的文章而难以引用,不过他的基本态度,无论从标语或是各式各样的文章中都很清楚。其中和本书讨论至今的资料库消费问题,有着富饶趣味的吻合。

譬如宫台真司于奥姆真理教事件不久后出版的散文集《活在不会结束的日常中》指出,“无法适应不会结束的日常”与“可以适应”的这两种人之间偏执的对立是个问题。奥姆真理教是前者的代表,“制服少女”则代表了后者。在这样的对立上,宫台真司认为知识也许能跨越前者的封闭性,“但其间接性趋近无力,实效性也令人怀疑”,接着他又记述,“不过我认为,也许有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全面放弃包括要求的所有事物,决定性的、却是我们目前前进的道路” 。在已经记号化、匿名化的都市文化当中,九〇年代的制服少女以“什么看起来都沒有差別”之姿自在地生活着。无论是放眼整个世界的意志(全面性包括要求)、或是隨着死心伴隨而来过度的自我意识都不存在。他们沒有深具意义的策略,也不需要故事消费。

《活在不会结束的日常中》,一六八页。

这与笔者至今论述的数据库消费,完全是相同的方向。正如八〇年代自命清高的御宅族与新人类的表里关系,九〇年代动物化的御宅族,恐怕与这群少女也是互为表里。

御宅族的社交性

在后现代时代,人们会动物化。实际上,这十年来御宅族正急速的动物化。举证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沒有大叙事背后的涵义,並且以资料库抽出的組合要素为中心展开活动。他们不再为渴望他人的欲望这种麻烦的人际关系而烦躁,只单纯追求自己喜爱的萌要素,出现在自己喜爱的故事里而成的作品。

话虽如此,可能也会有人反对这个主张。原来如此,御宅族面对作品的态度正在动物化;按照“欠缺—满足”这单纯的理论在行动。不过很多人也都知道他们同时也颇会社交的!御宅族虽在实际生活中会避免与他者接触,但是透过网络、聊天室、留言板,还有现实社舍中的即卖会、网聚,其实有非常多的交流管道啊!而且在这里面,渴望他者的欲望那些复杂的关系还是存在啊!御宅族即使到现在,不分世代,依然会和朋友比收蔵、会嫉妒、会虚张声势,有时还会结党、互相毀谤中伤呢!这些行动完全就是“人类”,十年来沒有变,未来也不会有所改变吧!这样一来,主张御宅族正在持续的动物化,从欲望的层级脱落,未免有些一面倒吧!

其实不然。后现代的御宅族的确是“人类”,也具备欲望和社交能力。但是他们的欲望与社交的存在方式,与过去的现代人差別很大。

我已重复多次,御宅族对于虚构比现实的感受更实际,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交换资讯。换句话说,他们的社交性並不是被亲人或社区那种理所当然的现实所支撑,而是针对某种特定资讯的兴趣而被串连。因此他们只有在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的状况下才善于社交,並且同时保留着隨时都可以从交流中离开的自由。无论是手机里的对话、网络上的閒聊、不上学关在家里等等,这种可以“不玩了”的自由,不只是御宅族系文化,也是整个九〇年代社会的一般特征。

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大概的生理需求就像动物一样,很快就能得到满足。无论这与个人是否实际感到丰足有沒有关联,在这一点上,现代日本和先前的时代相比,那种压倒性的方便是无容置疑的。如同宫台真司指出,御宅族的社交性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而衍生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与他者社交已不被要求为必要事项。因此新的社交型态沒有现实为基础,只凭个人的自动自发。这样下来,不管有多少竞争、嫉妒与毀谤中伤等人性交流,本质上都只是扮家家酒,隨时都可以“不玩了”。如果是科耶夫来论述的话,他可能舍认为此现象是御宅族放弃了实质上的社交,只维持着外在形式。我要再度重申,这种倾向在九〇年代並不只发生在御宅族身上。

沒有强烈共鸣的社会

为了弥补社交性残骸化而抬头的,正是前面检讨过对于小故事的关注。在后现代等于动物的时代的世界,具有小故事与大型非叙事、拟像与资料库的双层构造。那里沒有深层的大叙事,能夠赋予生存“意义”的,只有表层那些小故事,资料库本身是沒有答案的。因此九〇年代的御宅族会怀着将作品解体、分析、重組的欲望,不对,该说是反而因此率真地深受作品表层的故事感动。

电子小说游戏的消费分为两层:对于数据库系统的欲望,以及拟像故事的欲望。前者需要御宅族进行社交,他们在聊天室交谈、举办网聚、交换资讯、贩卖二次创作,並对新作品互相讨论;但相反的,后者则完全不需要社交。他们对故事的渴望是极其个人的,不需要他人且满怀孤独。电子小说游戏不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九〇年代对“令人感动哭泣”与“萌”的关注急速成长,很清楚显示了他们不再期待透过资料库的拟似社交会带来感动及情感投入。如果只看这一面,会认为这是由于无法对现实产生感动,转而追求虚构,也就是许多人常指出的御宅族心态。不过笔者之所以特地用了“后现代”与“数据库”的概念进行论述,是因为上述转变不只是单纯的产生感情的场所改变,还伴隨着质的改变。

虽不至于要搬出卢梭,但在过去,共鸣的力量是开创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在现代的树状形世界当中,从小故争(微小的共鸣)回溯到大叙事(强大的共鸣)之间的线路依然存在。但是现今的情感与心灵的动向,反而转变成非社会、孤独且动物化的处理方式。在后现代主义的数据库世界,强大共鸣已不存在。现在大部分的御宅族系怍品,很明显是作为动物化处理的道具而被消费着。萌要素对于御宅族系文化的功用,其实和百憂解与精神科药物沒有两样。同样的,也可说是好莱塢和电子音乐等蜈乐产业的功用。

差不多要进入结论了。为了对应数据库世界的双层结构,后现代的主体也分为两层。受到拟像基准下“对小故事的需求”,以及数据库基准下“对大型非叙事的欲望”的驱使,前者为动物化,后者则维持着疑似形骸化的人性。简而言之,如此的人类形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观察而浮现出来的结果,笔者最后想要将这种新型人类命名为“数据库的动物”。

现代人类是故事型的动物。他们拥有人类固有对于“生存意义”的渴望,同样也透过人类固有的社交行为得到满足。换句话说,能夠将小故事与大叙事之间的相似处连接起来。

但是后现代的人类,已经无法经由社交来满足对于“意义”的渴望,反而因为还原到动物性的需求而充满孤独。小故事与大型非叙事之间沒有连系,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所有生命都是无意义的漂流。意义还原成动物性、人性的无意义化,然后是以拟像为基准的动物性、以及数据库基准的离散人性两者並存。若用现代思想风格的用语来表达,这就是笔者就本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超越性的观念在后现代中已经凋零,那么人性舍变得如何?”现在这个时间点所做的回答。

第三章

超平面性与多重人格

3-1 超平面与过视性

后现代的美学

前面章节的论述,是从后现代的观点,就御宅族系文化进行分析,或者反过来藉由分析御宅族系文化,来探讨后现代的本质。我认为这本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笔者使用了许多“数据库”、“拟像”、“大叙事”、“双层构造”、“动物的时代”、“萌要素”、“解离”等等不常见的词,相信这些概念不仅针对御宅族系,也有益于剖析现代文化。无论如何,对笔者而言,曾经身处往返于现代思想与次文化的日本九〇年代,这些伴隨着比单纯概念更重的份量,讲起来才是最“真实”的词。正如本书开宗明义便提到,这些个人经验的分析,若能说服多一点读者,並为促进世人对不同立场的理解尽一份力,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在这个章节,我将停止原理的考察,而就后现代的表层是怎样的世界,以及在那里流通的作品是经由何种美学被创造出来?记下两个自己参透的提示。如果说上一章是后现代分析的理论篇,那么本章便有如应用篇的预告。

HTML的性质

其一是关于互联网上的符号世界。网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〇年代,我们现在普通称之为“网络”、由无数网页所組成的集合体,是进入九〇年代才终于诞生的。严格来说,这个系统为了和代表“network”的“网络”有所区分,因此叫做“环球信息网”,简称“万维网”。借用《日经BP数位大事典》的记述,所谓的万维网,是“超文字形式的分散资讯系统”,“是在文书中设置超文字的关联,由此可以切换到其他文书或图片的架构。如此一来分散在世界的资讯可以相互产生关联,因此World Wide Web(覆盖全球的网络)的名字才诞生。”

《日经BP数位大事典》,四三〇页。

为了让说明容易进行,以下凡是提到“网络”(internet)指的就是“环球信息网”(web)。总之,包括环球信息网在内,网络的架构反映了后现代的双层构造,这已经在上一章论述过。不过这里我想要注重的並非是全体性的结构,而是只有表层的部分。当我们想就网络的表层,也就是屏幕上显示的网页进行思考时,首先不得不考虑到HTML的性质。因为在互联网的定义上,所有的网页都必须使用这种语言来书写。无论什么文章,用什么图片,都需要用HTML来写网页。

HTML是简单的程序语言,原是用来指定网页內各个元素的关系(例如某些文字是标题还是內文,某一个段落否为引用),向浏览器传递资讯所用的。譬如说HTML里有着“<h1>”的标示,用来定义在文章最上方头条标题的文字。不过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机能反而多被用在网页设计的时候,“<h1>”单单只是让文字变大,而常在内文中不经意地被使用。

但是这样的使用方式绝对是不适切的。因为HTML的呈现,隨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不同会有很大差异。HTML原则上用到指定网页中个个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其视觉表现则须仰赖使用者的硬件环境 。也就是说“<h1>”的标记,只能夠指定某字符串被阅读时是“标题1”,却无法具体指定它的大小或是位置。因此即使是用完全相同的HTML写下的网页,在Windows、Mac、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上,常常发生细节呈现有所不同的状况。这个矛盾,无论对专家、业余,乃至于只要有心想设计网页的人来说,一直是个烦恼的根源。

正确来说,有使用CSS、或是判別浏览器的javascript等各种的避免方法,在此讲的是针对基本特征。无论如何,要将內容的理论关系代码与视觉表现代码分开,是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也强烈建议的。参考“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1.0”。URL=http://www.w3.org/TR/WCAG/。

小说相关章节: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