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明末烟云 】正篇 1-15加强版(全) - 1,19

[db:作者] 2025-08-04 11:04 5hhhhh 6970 ℃

  王承恩扶着崇祯帝上了御马,遣散乾清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只允许王承恩一个人跟在马后。

  在即将走出乾清门的时候,崇祯帝忽然回头看着庄严的乾清宫,已经住了十七年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宫女太监们都跪在乾清宫的院里,死都不愿意离开,目送着崇祯帝离去,哭声一片,在四周雾气的烘托下,凄凉无比。

  宫人们:「奴婢们给皇上送驾!」

  崇祯帝听着宫人们送行的话,骑着御马出得乾清门,一时不知道是向东还是向西,大脑一片空白了。沉思片刻,向东走,到内左门向北转,再向东方向的永巷走去。

  永巷两边是高高的红墙,墙的后面是层层叠叠的宫殿,殿间雾气浓重。

  崇祯帝骑着马一路往玄武门方面走去,王承恩一个人孤零零的跟下在马后,往日里那前呼后应、华灯蜂拥的场面,如今没有了,只有单独的马蹄声滴滴答答的回响在紫禁城。

  几个宫女太监远远的跟在后面,边走边哭泣着目送崇祯帝出了玄武门,守门的人早就逃散了。那几个宫女太监对着玄武门的方向给崇祯帝最后磕了三个响头。

  宫人们道:「奴婢们给皇上送驾!」

  天色更亮了,街上没有一个人,静悄悄的。但是对崇祯帝来说,这样反而更好,因为不会有人看见自己的行踪,这样就不损自己的皇帝尊严了。

  崇祯帝出了玄武门,停住了御马,又回头看看了高阔的玄武门,回响起很多事情,好生难过。

  崇祯帝转回头,骑着马又穿过北上门再过石桥,大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想必都躲在家中等待各自的命运,只有攻城的炮声和杀喊声在远处响着。

  再往前走,煤山的万岁门便出现在眼前,崇祯帝扭头左右看了看,还是没见有人,就和王承恩赶紧穿过万岁门进入到煤山的院里。

  王承恩一直静静的跟在崇祯帝的马后,到这个时候才知道皇上是选择了煤山。

  扶着崇祯帝下得御马来,王承恩还是沉默无语,因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要让皇上一个人决定,自己不能插嘴。

  崇祯帝仰头看看煤山,林木茂盛,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时隐时现通向主峰,处在雾气缭绕间,凉风阵阵不停向两人刮来,让人倍觉清冷。

  崇祯帝径直向小路走去,王承恩默默的跟在他的身后,他知道皇上这是要到山上去。

  崇祯帝道:「煤山顶,是京师最高的地方,朕想再看看这守了十七年待了三十四年的地方。」

  王承恩听完强忍住心情和泪水,回头看了看那匹在煤山大院里正吃草的御马,御马并不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主人了。

  两人一路披荆斩棘往山顶走去,树上受惊的鸟儿悲鸣着四散飞走了,树下吃草的梅花鹿听见响动,也跑向了远方。

  不知道是不是天地震动,阴云布满了天空,天色依然灰蒙蒙的大亮不起来。两个人的小小身影一步步艰难的往主峰上爬,说艰难是因为道路失修,坎坷非常,杂木丛生勾勾拌拌的,每走几步就被枯枝杂木挡住了去路。

  两人的袍服一会就被枯枝杂木划开了口子,崇祯帝不顾龙袍的好坏加快了脚步往主峰上走去。王承恩见到路途艰难,怕草木伤着了皇上,想要走在前面,虽然按规矩任何人是不能走在皇帝前面的。

  王承恩道:「皇上,让奴婢走在前,为皇上护驾。」

  崇祯帝站住了脚步,回过头了,脸上从容的看着王承恩,竟然淡淡微笑了一下。

  崇祯帝道:「朕的路,只能朕自己走下去。」

  王承恩道:「奴婢遵旨,皇上你小心些,奴婢就紧随您后边。」

  崇祯帝回过头继续往前艰难的走去,金枝玉叶的双手不知道折断了多少根挡路的杂木枯枝,被割伤划伤,然而不觉得痛了。身上的蓝色龙袍被划破了一道道口子,也不在意了。

  崇祯帝一个不小心跌倒了,被王承恩急忙扶起,但是左脚的红鞋被挂下滚落了山坡。

  王承恩喘着气道:「皇上,待我去为您寻得红鞋。」

  崇祯帝摇头道:「罢了,罢了,不要也罢了。」

  王承恩听见崇祯帝如是说,便也作罢,可惜皇上现在只有一只脚穿鞋了。

  一会,两人终于到达主峰的亭子,这里稍显平坦,崇祯帝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像已经完成了一半重要的事情一般。

  但是两人的脸上身上都被枯枝烂叶弄脏了,如果不是穿着龙袍,谁也认不住这是大明的皇上。手因为不停的拨弄折断树枝开路也破了皮,已经出血了。两人身上的袍服都被树枝划破了很多大口子,已经不成型了。

  但是两人的脸上已经镇静下来了,展现一种平静的姿态,不再哭也不再惊慌失措。

  王承恩歇了一口气,赶忙进入亭子里,卷起自己的袖子把亭内环凳的一块地方擦干净,好让皇上方便就坐,毕竟皇上一定累了。待擦干净了环凳,王承恩回头看向皇上,只见崇祯帝正瞭望着山下不远处的紫禁城,里面那大小七十多座宫殿,居高临下看过去,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好不壮观、好不富丽堂皇。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九六一米,东西宽七五三米,四面用十米的高墙围成,城外更挖出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部,分为外朝和内宫两部分,外朝的中心是三大殿,内朝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

  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午门、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玄武门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京师。

  崇祯帝久久的端详着紫禁城里的每一块地方,那里面都留下的自己的脚步,也留下过祖祖辈辈们的脚步,崇祯帝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恶梦,醒来以后是天下太平啊。可惜,逆贼的兵马应该直向紫禁城来了吧。

  王承恩见皇上不坐,自己也不坐,尽管自己也很疲倦了,但是想着一会儿什么都不存在了,脸上反而轻松平静下来。自己已经活了六十年了,追随皇上登上皇位,灭了魏忠贤,几次几乎剿灭闯贼和击败清兵,临死还能和皇上一起,王承恩心想,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遗憾了。

  崇祯帝双眼流出热泪,瞭望向更远方的西城、东城和外城,不论哪个地方都是烽烟四起的景象。崇祯帝不敢想象逆贼的兵马此时正在做些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而摇着头。

  崇祯帝披着的长发,在上山的这一路上勾勾拌拌,已经杂乱不堪了,脚上只穿着一只红鞋,身上的蓝色龙袍已经破破烂烂了,这还是往日里哪个大明皇帝吗?

  城里一处突然火光冒气,新乐侯府和巩驸马府已然烧了起来,这两座府邸最接近崇文门,若是贼军攻破崇文门,必将先劫烧这两府。崇祯帝心想,应该是新乐侯和巩驸马等不到宫中举火,先举火全家自焚了。

  崇祯帝道:「等朕,朕就来和你们一起了。」

  王承恩见此时天色已经大亮,远处的炮声杀喊声渐近了,担心贼军在紫禁城找不到皇帝而寻到煤山里来,那样就不好了。

  王承恩道:「皇上,事不宜迟了。」

  崇祯帝听见王承恩的催促,心神从回忆往事中抽回到现实,发丝散乱的贴在刘海前被凉风吹动着。

  两人倏地听见,紫禁城里传来异常的人声,一定是贼兵已经杀进紫禁城了。只见许多的宫人从玄武门里哭喊并惊慌失措的跑出来,在玄武门外徘徊交流了一下,便各自寻个方向逃命去了。

  两人再低头一看,一些宫人们跳进了护城河里殉国,河面上已经漂浮着几十具形色各异的尸体。这些人本来可以不用跳河的,可能他们一方面是为了殉国,另一方面是也无家可回、无处可去。很多宫人都是被卖进了紫禁城,不是孤儿就是被遗弃,紫禁城就是他们唯一的家了。

  崇祯帝哭道:「朕,愧对大明,愧对紫禁城里的宫人们呐。」

  崇祯帝亲眼看到如此惨烈的景象,如梦初醒,已经平静的心理又起波澜。见识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如果一个国家贫弱,那么必然就会被其他强国虎视眈眈而侵略连连。

  崇祯帝知道再没有多余的时间了,本来还想多看看大明二百多年的江山,可惜转眼贼军已经杀进紫禁城了。

  崇祯帝卷起袖子,擦干眼泪,脸上是愤怒又屈辱的表情,虽然愤怒但又无奈,虽然屈辱但又无助。吴三桂空有数万兵马,左良玉更是空有几十万兵马,但是皇上自己竟然被逼死。

  崇祯帝站在亭子边,向四周看去,只见不远处有两颗古槐树,一大一小,便缓步走到了大槐树下。

  崇祯帝抬头看着槐树有一支横向向南的树枝,高度应该合适,崇祯帝边看边从怀里拿出准备自缢的丝带,和王承恩一起把丝带系在了树枝上。

  崇祯帝又看向小槐树,那树枝也有一人多高,怕王承恩一个人系不上去,两人于是又来到小槐树下,也系上了一条一模一样的丝带。

  崇祯帝道:「全靠大槐树旁还有一株小槐树,田贵妃生前爱和朕来这煤山散步,于是朕记得有这一株大槐树……」

  王承恩失声痛哭道:「皇上…皇上…呜呜呜…」

  崇祯帝用手抚摸小槐树,脸上充满感情,观摩了一下,再看向王承恩,深沉的微笑了一下。

  崇祯帝慢慢道:「没想到,还有一株为你准备的小槐树啊,我们君臣可以一起……」

  王承恩哭道:「皇上,奴婢来生,依然跟随皇上。」

  崇祯帝道:「来生,还有来生吗?还能重新来过吗,呵呵。」

  一阵阵凉风无情的刮来,两人浑身倍觉清冷。崇祯帝落寞的转身一步步走回大槐树下,只见四下并无石头可供垫脚一时有些惊慌,原地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狼狈的样子悲凉无比,要是死不成被贼军擒获可就不好了。

  王承恩见此,立刻跪爬下来,一步步爬到崇祯帝身旁,头一抬看着满头乱发可怜兮兮的皇上,心里万般难受,但是泪好像已经流干了,眼睛干疼的很。

  王承恩道:「皇上,请用奴婢的背,踩上来吧。」

  崇祯帝看着跪爬在脚下的王承恩,这年已六十的老人,可谓是为了自己付出了一生了。沉默了一下,别无选择的崇祯帝一手抓住系在树枝上的丝带,先是一脚踩在王承恩的背上,待踩稳以后,见王承恩没有叫唤什么,另一只脚也踩了上去。

  王承恩见皇上已经自缢就绪了,六十岁的身子骨忍着痛楚承受一个成人的重量,顶着大明的皇帝,四肢用最大的努力稳定身子不动摇分毫。

  王承恩道:「皇上,奴婢快要支持不住了。」

  崇祯帝听见王承恩的话,心里万分惭愧,自己竟然沦落到这步田地,还需要人帮助自己自缢,这是何其大的屈辱羞辱啊。

  崇祯帝道:「快了,快了,朕马上去了。」

  崇祯帝不甘心的再望了一眼紫禁城,天色已经大亮,雾气也消散不少,看得比先前清楚了许多。

  崇祯帝道:「朕知道每一个太监,都想有自己的孩子,朕知道你一直把朕当成你的孩子一般……」

  崇祯帝踩在王承恩的背上,用双手抓住丝带,双脚颤抖着,慢慢把头放进丝带的套子里。

  王承恩听到崇祯帝说出了自己长久的心事,感动得哭出声来,不知道哪来的动力,把身子平稳得更稳了。

  王承恩道:「皇上,奴婢没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之罪啊。」

  崇祯帝这时平静了下来,最后稍微低下头,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侍候了自己三十四年的人,嘴角露出了最后一个苦笑。

  崇祯帝释然道:「朕,先行一步……」

  崇祯帝用力去蹬王承恩,想要蹬倒他,但是王承恩的身子不舍得离开他的脚。

  王承恩道:「皇上,奴婢舍不得皇上啊,奴婢愿为皇上死千次,也不愿意皇上如此啊,啊呜呜呜。」

  崇祯帝喊道:「田妃,朕来了。」

  崇祯帝再次用力蹬王承恩,这次终于把他蹬倒了,披着发的螓首闭上了眼睛,松开了抓住丝带的双手,悬挂的身子便倏地落了下去。

  王承恩被蹬倒以后,急忙转过身来,抬头看了一眼崇祯帝,他的身子在空中猛的抽搐晃动着。王承恩忍住救下崇祯帝的冲动,但是救下来又怎么样呢?知道皇上自缢是必然的也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袍服,然后面对崇祯帝,跪伏在大槐树下给崇祯帝磕了三个头。

  一会儿后,王承恩再也没有听见头上有动静,便慢慢抬起头来,见崇祯帝已经静静的挂在空中,不再动了。这时,风也突然停了,雾也散了,天也大亮了,崇祯帝却走了……他走了,无奈的留下了大明的烂摊子,崇祯帝已经尽力了。

  王承恩看见挂在空中的崇祯帝死状,凄惨无比催人泪下,自己终于放声哭喊了出来,跪在地上的腿往前一步步挪移到崇祯帝的身边,沾着泥的双手抱住了崇祯帝的腿,他光着的左脚上沾满了泥土,右脚穿着一只脏兮兮的红鞋。身上的龙袍已经被树枝划破多处,披头散发遮住了自己的脸。

  王承恩哭喊道:「呜呜,皇上,奴婢这就来陪您。」

  王承恩哭了一会,好不容易站了起来,因为跪久了浑身疼痛特别是膝盖,但听见紫禁城里的异常人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近了。

  王承恩不忍多看崇祯帝的样子,自己慢慢的走到了小槐树下,由于身高不及丝带套子,于是在小槐树周围寻找石头。一会儿终于找到一块,慢慢的抱在怀里,一步步的走回小槐树下。

  王承恩置放好石块以后,轻轻踩在石块上,不舍留恋的最后看了一眼风中挂着的崇祯帝,留下最后两行精忠报国的热泪。双手抓住丝带,把头放了进去。

  王承恩:「皇上啊,皇上,奴婢也来了。」

  王承恩决然的用力蹬倒石块,自己的身子往下一沉,两手放开丝带,在空中抽搐了一会,也不再动了。

  崇祯帝离开了他奋斗十七年的大明,王承恩也紧随其后,伴着他,一起殉国了。

            第十五章 李自成进北京

  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贫穷出生,做过和尚,二十五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凶恶的元朝。其一生,身经百战,驱逐蒙元,挽救华夏,建立大明。其功业和难度远远超过了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风云变幻转瞬间已过去二百七十六年,几多能臣风云一时,此起彼伏,几多帝王风流荒唐,英明神武。都如参天巨树上注定要飘下的叶子,在空中随风而飘最终落地。如今,已是崇祯十七年了。

  这十七年中,大明北方各地遇罕见天灾并引发民灾,转变为人祸。逐使农民军和女真人相继谋反、此起彼伏、烽烟四起、生灵涂炭。转而祸乱天下,民不聊生,千里无烟,使百姓遭受前所未有之天灾人祸。男或为奴或被屠杀,女沦为生育和性欲的工具,使人不再是人,实为世界之大痛。

  紫禁城,清晨。

  崇祯帝在世的时候,常乘步辇行去武英殿召见王公大臣,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臣工们进入乾清宫而烦扰了内宫嫔妃和太妃们的清静。那时候,崇祯帝不爱常走三大殿右边的侧门,而是出乾清门以后方向转右,进入隆宗门接着直向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西华门和武英殿了。

  如果出了西华门,就可以看到城外宽阔延绵清深见底的护城河了,这条护城河已经守护了紫禁城二百七十六年了。

  如今年已二百七十六年的护城河啊,样子已经和往昔不再一样了呀。

  此时此刻的护城河,和原来相比,展现着一种颠覆性的冲击画面。河面上浮着一片片层层叠叠、随波逐流的宫女和太监尸体,更有一些紫禁城的侍卫。有的孤零零的一个人漂在一个角落卡住了,有的三五成群的挤成一块,有的顺着水势如旋冰旋转而下,在护城河里凄惨的旋流着。

  这些投河自尽殉国的宫人,大多是乾清宫、坤宁宫、承乾宫、慈庆宫的宫人,自尽得最是干脆,从容不迫。乾清宫代表着皇上崇祯帝,坤宁宫代表着周皇后,承乾宫代表着田皇贵妃,慈庆宫代表着懿安皇后。

  但是依然还有许多怕死偷生的宫人们,求生本能的跑过石桥逃往南长街和北长街,或者穿过玄武门而逃。有的宫人逃出宫外以后,又不知道再去往哪里,结果又折回来投护城河了。

  但是,整个北京城都在大顺军铁桶似的包围中,其实都是逃不出北京城这个大牢笼的。

  还有许多宫人无处可去,听命就命的待在紫禁城或跑回自己平常侍候着的宫里,听天由命了。因为这些宫人们知道,出宫了以后,北京城里也不再有安全的地方了。

  谷雨时节,护城河岸上每年都长满随风飘动的嫩绿新黄柳丝,此时依然如此,这是上天降给人间的礼物,从来不成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改变过。

  雾已退散,几许温暖阳光跨越千里万里,洒在风中摇曳着的柳丝上,摆呀摇呀,时而随风转左,时而受逆风又忽而转右,向世间展示着里被两面。

  只是,往年此时,频繁在柳丝与水面之间闪翅飞越的翠鸟和燕子,此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护城河里的荷花荷叶间尽是紫禁城宫人们的尸体。

  此时,大顺军临时组建的清宫营,已经抵达午门了。

  最后守卫紫禁城的侍卫们,见再无希望,终于放下手中的钢刀,献了午门,打开了紫禁城的南大门通路。

  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来,紫禁城午门迎来了陌生的人们,展示着朝代的无情更替,还有更替下面埋藏着的腥风血雨和刀光剑影。

  血雨腥风十多年,登极午门观日升,一将功成万骨枯,鬼雄埋满血土里。

  ※※※※※※※※※※※※※※※※※※※※※※※※※※※※※※※※※※※※※※※※

  雄壮高大的乌龙驹施展开四蹄,在北京城的路上,奔跑着。随着奔跑的步伐,身上的肌肉线条在黑亮的皮下,此起彼伏,特别夺目。

  不时因为跑得太快被大顺皇帝李自成扯紧马缰绳后,一双前蹄高抬甩动着充满肌肉的马颈,嘶叫几声。

  待得前蹄刚刚落地,大顺皇帝李自成甩动马鞭击打下来,乌龙驹臀部受力,再次嘶叫几声,运足马力再次朝前奔去。乌龙驹本来就高大骏逸,在大顺军乃至整个天下,都算巅峰层次了。

  身高压过其他马匹的乌龙驹驮着大顺皇帝李自成,威风凛凛的行在北京城的街上,街上早已被大顺兵打扫的一干二净了。在李双喜率领下,英姿飒爽二百骑兵护卫,一路前行护卫着大顺皇帝李自成。骑兵的后面是擎着一柄黄伞的传卫武将,在其左右是十个御驾侍卫和训练多时的传宣官。

  在李自成开进北京城之前,各营的兵马有许多已经提前开进北京城,为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做好了各种准备。这些各部兵马分为清城,清宫、灭火,三部分,各有各的任务,分工细致入微。

  大顺皇帝李自成骑在乌龙驹背上,身上穿的是精心准备,绣着飞龙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绸袍,腰系的是杏黄丝绦,头戴的是宽檐白毡帽,帽顶有金黄色丝线帽缨,更镶嵌了一块蓝色宝石。

  浑身漆黑皮毛的乌龙驹,身上的行头也焕然一新,崭新的黄辔头,黄丝缰,闪光的银嚼环,抛光的盘龙鎏金镫,还有金光闪闪的镀金铜铃。

  大顺皇帝李自成并不从阜成门、西直门入北京,而最后选择了德胜门。沿途大街早已打扫干净,百姓门前香案座座。街两旁跪满了大顺兵和头贴「顺民」的百姓们,他们争相观望着,大顺皇帝李自成从远远的地方骑着乌龙驹,缓缓行来威风凛凛的样子。

  一旦大顺皇帝李自成近前以后,不管是大顺兵还是顺民,都连忙低下自己的头,更不敢发出一声声响,因为怕触怒龙威。

  大顺皇帝李自成表面镇定自若,微笑以示众人,但是内心并不平静。因为知道紫禁城昨夜并没有放火,虽然北京城各处都有全家自尽自焚者,但是崇祯帝失踪了。

  尽管大顺兵已经把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但要是给崇祯帝藏于民间跑去江南,大事就不好了。所以,李自成现在虽然风风光光的进入了北京城,但是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

  大顺皇帝李自成骑着乌龙驹,在大顺兵的护卫下,入德胜门后一直向南走,到西单牌楼再向东,凡到一处都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的画面,一阵阵「皇上,万岁万万岁」的人声此起彼伏的延绵到一条街与另一条街上。

  接着大顺皇帝李自成所部转到了西长安大街,李双喜骑着马跟在大顺皇帝李自成身后,时时关注着李自成的安危,手里时刻握紧钢刀。

  乌龙驹何时见过北京城这般繁华的城市,往日不是除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冲锋陷阵,但是西安的秦王府根本不能和北京城相比,因为这里是掌握天下的皇帝所住的圣城。

  乌龙驹今天也是极度的兴奋,兴奋得大顺皇帝李自成都需要多耗几分力气才能控制住它,马中王者乌龙驹。

  李自成不时转头看向所经之处的街两边,看到百姓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顺民,皇帝万岁,大顺永昌」等字样。沿街两旁,焚香而拜,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李自成心里好不快意,心想自己过去只是一个驿足,变成了如今入主北京的皇帝了,这两者可谓是天地之别。

  李自成又看到,有许多百姓家里仍然家家闭门,虽然都在门口焚香和贴上了「顺民」等字样,但不见有人出来,心里有些恼怒。倏地又看见不远处刚刚被浇灭大火已然焚毁了的民宅,怒火竟消减了大半去。李自成心里想着,这些百姓的亲人或许有许多已经为大明自尽殉国,而心灰意冷了。

  李自成的双眼看着,这一路走来,各处都有焚毁的房屋,临近街两旁的已经被提前入城的大顺兵所扑灭,而远处却是火光滔天、然屋连绵不绝。李自成的星目中闪过悲凉的神色,但只是一瞬间便恢复了镇定自若的样子,因为他是大顺皇帝李自成。

  那些跪拜在街边的百姓和大顺兵,都低着头不敢抬头,更不敢作声,只有马群的蹄声不停此起彼伏的响着。随着李自成所部的不断前进,马群的马蹄声一路向前延绵而去,徘徊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

  经过一条又一条街,李自成骑在乌龙驹身上,再瞭望远方,只见街边不远处的北京城里,许多民宅官宅仍然在大火中燃烧着,而来不及浇灭。李自成知道这是举家自焚的现象,心里顿时一阵又一阵难过,涌上心头。心里想着,大顺是为民请命推倒大明,解放老百姓,为何还有许多官民为了大明而选择全家焚烧屋子自尽殉国?难道是大顺的行为是有些百姓不能容许和容忍的吗?

  一路上,宣诏官嘹亮的声音不断的宣布着:「万岁有旨,军民钦遵。大兵入城,四民勿惊。家家开门,照旧营生。三军将士,咸归军营。骚扰百姓,定斩不容!」

  大顺军军容整肃,兵将如云般扈从着皇帝李自成,一路前行。从长安右门外向南转移,进入公生右门,再顺着皇城的红墙西边走去,到了正阳门以后内向左转,一会就到了大明门了。

  其实最近进入紫禁城的道路,是先走地安门进入皇城,再经玄武门入主紫禁城。但这样就成了大顺皇帝李自成走后门,而皇帝走后门和偏门是不行的,而何况是大顺开国皇帝了。

  所以,大顺皇帝李自成一定应该走紫禁城的正南门,大明门(今天的中华门)。大明门内是东西相对的两排廊房,屋脊相连,各有一百多间,称做千步廊。两排廊房的前边是宽阔的石铺道路,廊房的背后便是皇城的红墙。中央各部衙门,都在这红墙之外。

  李自成骑在乌龙驹背上,一路前行,不远处的承天门跃然眼前,模样越来越近了。

  李自成早有所闻紫禁城里那些传说中的事物,那天下闻名的一对汉白玉华表和金水河桥上的白玉栏板。这许许多多的宝贵事物,是以前自己梦寐以求,也永远看不到的,包括很多以前的大明臣子和百姓们一生都见不到。

  这个神圣的禁区包括里面的一切,今天所有的事物都归于自己这个大顺皇帝李自成了。

  华表是华夏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华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该华表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屹立五百多年历史,模样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更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李自成意气风发的骑在乌龙驹身上,独马扬鞭催着乌龙驹扬起马蹄,奔向承天门,脸上的神情就像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一般惊喜。

  李自成道:「朕,终于看到这些事物了,承天门以后承的是大顺的天。」

  承天门此时已经布满了候圣驾,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御营亲军守卫。这时,都跪在地上接圣驾,军容整肃,不动如山。

  大顺将士呐喊道:「皇上,万岁,万万岁…」

  大顺将士们的呐喊一阵接一阵,此起彼伏、斗志昂扬,声震百里。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李自成心血来潮,无不动容。忽然,手抓紧马缰绳,挥鞭一甩乌龙驹的臀部。乌龙驹便扬起前蹄,响亮的朝天嘶叫三声,驮着皇帝李自成走上那白玉桥。

  李自成双眼顿时精光闪闪,只因这一切太过满足自己的期望了,胸中因为心潮不停而澎湃非常。李双喜骑马跟在乌龙驹后头也上了白玉桥,心情也兴奋无比,但是李双喜不敢走桥中间,只从靠近桥的雕龙栏板边而走,因为中间只有皇帝一个人才能走。

  李自成骑着乌龙驹站在白玉桥上,意气风发的回首一望,文臣武将见到大顺皇帝回首,再次如波澜起伏般有条有理的跪拜下来。这一拜,露出了身后的大明门背景,此时大明门正被越来越盛的阳光普照着。

  不远万里的阳光温暖的普照着大地,普照着紫禁城还有它新来的主人。

  李自成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朝文臣武将们从容轻轻一甩马鞭,展示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气度。

  李自成庄严道:「平身…」

  接着,李自成一行人,穿过了高大壮阔的承天门,背后的午门便清晰的呈现在了众人的眼里,其模样李自成和文臣武将们也是第一次看到。竟然比承天门还要高大壮观,规模建制已经大大的超过承天门了,可谓是小巫见大巫,真不知道午门里面又是怎样让人震惊的情景啊。

  李自成看到午门的景象,一双星目如同看到辽阔的海洋般,瞳孔胀大放大着,内心的惊喜和震惊更上一层楼了。李自成心想,十几年的拼搏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午门在李自成的视线里,如同一座高大的山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大了。

  城楼雄伟壮观、叹为观止,李自成心想午门里面的紫禁城一定会是更加让人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画面啊!

  大顺皇帝李自成是第一次见到午门,虽然在明朝活了三十多年,这还是第一次进入北京,更进入了凡人不能接触的皇城范围,所见所闻都不是西安可以比的。然而,不同的是,第一次进入北京,北京就已经整个归大顺皇帝李自成所有了,这样带来的神奇感觉在李自成心里激荡徘徊着。

  但见,已经收到皇帝驾临的消息,率领清宫营的李过和李岩,率领大顺清宫营的一些将士忽忽地行出午门,有条有理的来到雄骏的乌龙驹蹄下,有条有理的都跪下接驾。

  李过和李岩沉沉道:「微臣,给皇上,接驾…」

  李自成看着他们的神情,感觉不妙,心头沉了下来,知道崇祯帝还是没有找到,哪怕只是崇祯帝的尸体。

小说相关章节:【明末烟云 】正篇 1-15加强版(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