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曹刘】后会无期

[db:作者] 2025-08-05 08:29 5hhhhh 4250 ℃

#史向,关于曹老板屡次想打荆州抓刘备但没打成这件事。  

  

一·博望

  

  建安七年,曹操北征袁尚,后方空虚,趁此机会,刘表命新野刘备北上袭许,直至叶县。

  曹操闻之,急调李典、夏侯惇、于禁反击刘备。刘备随即后撤阵线至博望,与曹军对峙。

  曹军日日在阵前叫骂,刘备却守寨不出,令夏侯惇十分恼火。

  一日,刘备营寨忽起大火,曹军探子回报,说敌军已退走,烧的只是一座空营。

  夏侯惇当即下令全军追击,务必擒拿刘备,李典却劝阻道:“无故自退,疑必有伏。博望坡南道狭窄,草木幽深,不可追也。”

  夏侯惇却不以为然:“敌我相差悬殊,即便有诈,能奈我何?若失此时机,让刘备走脱,怎向司空交代!汝为后援,我与于禁同去便是。”遂与于禁提兵追击。

  只见前方刘备军丢盔弃甲,与曹军距离愈来愈近,夏侯惇大声喝道:“刘备!如今尔等已走投无路,还不快快下马以降!”

  “司空有令,若肯归降,则不计前嫌,待汝为上宾;汝若不降,则必死无疑!”

  

  刘备且战且退,朗声应道:“为国贼之上宾,不若为沙场一孤魂也。”

  “且今日一战,谁生谁死还未可知。”

  

  此时刘备军已引曹军入山谷中,夏侯惇只听身后喊杀声起,大惊回头,见关羽、张飞引军而出,堵住后路;两边山坡巨木滚滚,矢石如雨,前方刘备、赵云折返杀来,直杀得曹军人仰马翻,混乱间,赵云还生擒了曹军部将夏侯兰。夏侯惇、于禁与关张缠斗,欲逃出山谷,此时李典也带兵赶来支援。一番恶斗后,曹军损失惨重,三位将领率残兵狼狈逃往叶城。

  刘备大获全胜,却并未乘胜追击,张飞意犹未尽,嚷道:“大哥,多好的机会啊,我们何不擒了那几个曹将,直接占了叶城?”

  “穷寇勿追。”刘备答道,“以我之兵力只可巧胜,攻下叶城却是不行,即便勉强攻入,也不可久守。”

  张飞听了,颇为不平:“都是那刘表老头,要大哥你去打曹操,又不给足兵马,抠抠搜搜的!”

  “三弟,不可口出污言!景升兄长收留我等,已是颇大的恩德,怎能忘恩负义。”

  张飞撇了撇嘴,哼唧了几声,抱怨道:“看着城池没法打,俺这心里憋得慌!”

  “大丈夫行事不必急于一时,当屈时守分,寻机而动。”

  “这机会什么时候来啊?”

  刘备叹气:“只要曹军主力仍拘于北方,我们就还有机会。只是不知,景升兄能否抓紧这时机。”

  随后,刘备下令退军,撤回新野。

  在回去的路上,刘备面上不显,心中却十分忧虑:袁绍二子不是曹操对手,假以时日必被逐一攻破,彼时曹操势大,荡尽北方,又如何能放过荆州?然而在敌人披荆斩棘、发展壮大之时,刘备自己却寄人篱下、止步不前,只能眼睁睁看大好时机就此溜走,与曹操的差距愈来愈大……未来打败曹操还有几分可能?刘备心里也没有底。

  他们向南边走,身侧是残阳如血,断霞散彩,广袤大地凝一层夕光,如腐朽将亡般浓冶。刘备回头望去,曹军残败的旗帜已消失在天边,但他知晓那旗帜终会归来,携着主人不可一世、意气风发的气概,征服这片大地,焚尽一切腐朽。北方将是曹操的,荆州也是;不思进取的诸侯终会灭亡,所有那些贪生怕死的士人都会匍匐在曹操脚下。

  这天下正在一步一步落入曹操手中。战争机器的轰鸣响彻四境,霸主权力的高塔崛地而起,旧世界的废墟上,新的秩序即将降临人间。

  在众人眼里,这似乎是明晰的、注定的命运。

  若是很多很多年前,他们都尚年轻时,这样的前景或许会让刘备十分欢喜:曹操曾许诺过一个那样好的世界,刘备对此亦怀有颇大的热情……但现在,这样的前景、亦或是曹操所构建的世界,却令他十分恐惧,并愿尽全力阻止其来临:因为那并非斑白不负戴的大同社会,那里比旧世界更加残酷:生民如同草芥,从生到死都在苦难里挣扎,被肉食者们践踏、羞辱、敲骨吸髓……

  从什么时候开始,曹操构建的世界成了这般模样?在那以前,他们满怀热血、激情所憧憬的理想国度只留下空洞的余响:太难实现了,只在诗里说说便好,你竟然当真了?曹操似乎在嘲笑他。

  ——骗子。刘备冷冷地想。

  刘备又想起公孙瓒,想起袁绍,想起许许多多与他分道扬镳的人……当年,公孙瓒在卢植处求学时,称得上是熟读经义,品行优良,十几年过去,不也变得彻底?袁绍,结交豪侠,折节下士,众心归附,谁想往后的种种祸乱皆是他一手导演?

  人大抵都是要变的,变得更不择手段,更自私自利,更心狠手辣,背弃以往的初心和原则,并美其名曰为成长;大家都如此,唯独刘备却不肯变通,犹如稚童,不免遭人耻笑。

  但刘备不是稚童,他顶聪明,数一数二地聪明;在这世道上做个好人、仁人,若不这样聪明,早早地就死了。他一直拼尽全力顽强地活着,风吹不折雨淋不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有办法。敌不过曹操也没关系,能阻则阻能逃则逃,让曹操的脑袋多疼几分也是好的。

  他便是这样乐观的人。

  太阳落下了还会有月亮,月亮没有了还会有星星。这世上总会有一点光亮存在的。看着那点光亮,漫漫长夜也不再难熬了。

  

  

  

  

  

   

二.纠结。

  

  “你们果真拿他没法。”闻夏侯惇败归之事,曹操却并不意外,“待袁二子初定,孤必亲征刘表,擒拿刘备。”

  

  ——刘玄德,你还真有几分本事。现在指不定如何得意呢。

  但刘表会支持你继续北上吗?

  不,他不会允许你去的,你自己也不敢吧?若你功名太盛,刘表必不容你。

  ——在我手下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在我手下,只要你肯一心一意归附我,我自会有功必赏,放心大胆地任用你。我本也是这样待你的。

  可你偏要背叛我,去为不肯信任你的人卖命,坚持与我作对,真是——

  愚不可及!

  

  

  

  次年,曹操进攻黎阳,击退袁尚、袁谭之后,心中已有南下之意。

  恰在此时,郭嘉进言道:“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曹操闻言而喜,道:“郭奉孝最得我心!”随即于八月南下击表,屯军于西平。

 

  此时,袁氏兄弟果真内讧相争,袁尚进攻围困袁谭,袁谭走投无路,派辛毗前去找曹操求救。

  辛毗见到曹操,言袁谭之急。曹操不以为意,笑道:“谭、尚相攻,孤正好得渔翁之利,怎能插手?如今荆州刘表势大,孤欲先平之,君请回罢!”

  众人纷纷附和,以为当先攻刘表,唯有荀攸劝谏道:“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患也。其势不两全,若能并力专一,其势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荀攸的话字字有理,曹操思索一番,道:“荀卿所言极是。孤当北还。”

  

  然不多时,曹操便悔出此言。不管荀攸说得多有道理……他还是更想打荆州。

  荆州近在眼前,几乎唾手可得,他已不愿再等。让袁谭袁尚自相残杀去吧,待他们斗至两败俱伤,他再坐收其成。

  更重要的是,此地距新野不过三百里……

  ——刘备。

  他望向新野的方向。

  ——上一次亲征汝南,上上次亲征徐州,你回回望风而逃,投奔他人以寻求庇护。

  投奔袁绍,袁绍保不住你,又投奔刘表……刘表这种货色,你也看得上眼?

  刘表已年老体衰,两个儿子也不堪大用……难不成你还想故技重施,效徐州旧事?

  “哼。”曹操笑着摇头,“玄德啊,这次不会再给你机会了。”

  

  

  这几日,曹操平荆州之欲更盛,辛毗望操脸色,知道事情有变,于是找郭嘉商议。

  “我也赞同先取河北。”郭嘉道,“但明公的心思,更急于得荆州——这倒不是问题,我与你一同劝他。”

  

  郭嘉与辛毗找到曹操。

  郭嘉曰:“明公当与袁谭同击袁尚。”

  这毕竟是郭嘉的建议。曹操听了,只好问辛毗:“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言下之意,袁谭不可信,不欲合作;袁尚势尚强,不欲相争。

  辛毗絮絮叨叨讲了一大通道理:“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今一旦求救于明公,可知其势穷。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缓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郭嘉接着他的话道:“河北之重,非荆州所能比,河北既取,则平天下可期。轻重缓急,明公自知。”

  ——这架势,是非要我暂时放弃荆州不可了?

  曹操无奈,只得长叹一声:“……辛毗,回报袁谭,我会助他。”

  

  辛毗走后,曹操对郭嘉说:“我本以为,你支持先取荆州。”

  郭嘉摇头:“嘉劝明公佯攻荆州,只为待二袁相争,进而攻取河北。如今时机已到,自不容错过。依嘉之见,荆州当容后在图。”

  “再者,刘表已经年老,待其离世荆州不稳时再行攻取之事,则事半功倍。”

  郭嘉说得很有道理,曹操心里也明白。

  比起河北,取荆州确实不是头等大事。

  

  ——但还是不甘心,明明这么近了。

  刘备这时候在做什么呢?困在新野,受人猜忌……也不好受吧?

  为什么,难道在刘表手下,会比在我手下更好吗?

  我待你从没有吝惜,无论是兵马还是官职……刘表会这样对你吗?不,他处处拘着你,只拿你当个看门狗、替死鬼……他对你会有半分真心吗?

  刘备,你摸着良心说,之前的袁绍,现在的刘表,可有半点比得上我?

  哼……一定早就后悔背叛我了吧……

  

  曹操的嘴角愉悦地弯起,似乎想到刘备追悔莫及的样子就十分快活。

  ——就让你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吧,玄德。

  你大可以继续逃,寻找下一个庇护所。

  待到孤荡尽群雄平定天下之日,你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三. 牵招

  曹操返回黎阳,进攻袁尚,直取邺城。

  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愈急,袁尚派督军从事牵招到上党去督办军粮。

  然而,未等牵招回来,邺城被破,袁尚败逃到中山;于是牵招去见袁绍的外甥高干,劝其迎回袁尚,高干不听,反欲加害牵招。牵招只好逃走,又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处,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厚待他,任命他为从事。

  在征讨袁谭的路上,曹操特意让牵招与他并行。

  “自洛阳一别已十有六年,如今竟能再见。真是难得啊。”曹操说着,侧着脸朝向牵招,双眼却像在看着遥远的地方。

  “只数面之缘,蒙明公记着,是招之幸。”牵招恭谨地答道。

  “孤向来念旧。当年,我还是典军校尉,你还是乐隐的门生……十六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唉!真是令人唏嘘啊!”曹操叹息,面上似乎有些惆怅。

  “这些年来,明公扶持天子,击败袁绍,立下赫赫功名,为何叹气?”

  “故交零落,人心变易,或死或离,不能同建功业,同饮美酒……到底是件憾事。”

  曹操沉默一阵,又道:“当年在西园军,你与刘备最为亲近……年少相识,义结金兰,是吧?”

  “是。我与他都长于河朔,少年时曾一起交游,做了刎颈之交的兄弟。”牵招道,“奈何不久天下大乱,纵是至交好友,也只得各奔东西。”

  曹操眯起眼睛看着牵招:“刘备投奔袁绍的时候,你该见过他吧。”

  “见过。”

  “哼……他这样的人,没试图劝你离开袁绍跟他走?”

  牵招有些疑惑:“不,他没要我离开袁绍,只是与我饮酒,叙旧而已。”

  曹操冷笑:“这就是他的诡诈所在,让人受骗还不自知:迷惑你,唤起你旧时情义,让你心甘情愿顺他的意,为他付出,牺牲,痛苦……信了他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好在你明事理,没受他诓骗。”

  牵招听罢,正色道:“明公视刘备为仇寇,招身为明公下属,亦已与刘备为敌。但纵然为敌,招也不可罔顾是非,污故友之名。再者,身为至交,为对方付出,只为一个‘义’字,何来哄骗一说?”

  曹操气哼哼地说:“看来你已经被他哄住了,刘备最好骗你这种刚直忠义之人。记住,下次见到刘备,他说的话半个字都不要信。知道了吗?”

  牵招:“……”

  

  “那个骗子,下次见到……哼哼,那一定是落在我手里头了,哼哼,呵呵呵……”曹操似乎想到了什么开心的事,自顾自笑了出来。

  牵招挠着脑袋,觉得自己的新明公虽然称得上英明神武,但是,似乎,在涉及到刘备时会有点不太正常……

  

  ——曹操对刘备这个颇有潜力的对手十分执着,对麾下与刘备有故之人却称得上包容信任。

  牵招曾在公孙瓒处见过田豫,彼时田豫托身刘备,一度跟随其去了徐州。几年前,田豫投奔曹操,随即被任为丞相府军谋掾,颖阴、郎陵令,很快便迁升为弋阳太守。而刘备亲密的兄弟关羽,降曹后也得了重用,甚至为寻刘备离开曹营时也未被阻止。现在他牵招来投奔曹操,亦被辟为从事,委以重任……这一切都只因为曹操爱才、胸怀宽广吗?还是说,刘备所欣赏之人,亦合乎曹操的口味?

  说起来,刘备亦是曹操颇为欣赏的人物……

  当年牵招在洛阳时,也曾亲见这二人来往频繁,互称知己,即便是各自出去征兵,也要一定要同行……刘备待曹操,与待牵招这样的生死兄弟又不一样;他们之间似有种独有的共鸣,所谈论的也是更为深远、博大的东西,他们看彼此的目光那样热切,如同伯牙遇见子期,只消一个眼神便能知晓对方所想。

  彼时风雨欲来,天下将乱;朝中暗潮涌动,争斗一触即发。那时,牵招随恩师乐隐事于车骑将军何苗,可一窥这暗潮一角。有时刘备、曹操和他会一起饮酒,他提及这何苗似乎与宦官亲近,并与何进发生了争执;刘备便与曹操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子经,这洛阳非久留之地。”刘备说,“备与曹兄将出城征兵,你待作何打算?”

  “招只愿追随乐长史。”牵招摇头。

  “顽固的家伙,真拿你没办法。”刘备笑着拍拍他,不舍道:“那我们就此别过。”

  “京师将乱,牵兄当真不走?”曹操又问一遍。

  “正因乱局将启,我更不可抛弃恩师。”牵招坚定道。

  “他就是这样,劝也没用。”刘备微微叹气,注视着牵招,“子经……时时注意朝中动向,袁绍要动手了。”

  “好好活着。我们后会有期。”

  刘备和曹操一同骑马走了。

  他们并行着渐行渐远,消失在洛阳寥落街道的尽头,背对着大汉帝国血红的残阳,走向英雄史诗徐徐拉开的帷幕。

  有那么一瞬间,牵招几乎想叫住他们,但那两人的背影那样融洽,似乎再容不下第三个人了。

  ……

  

  牵招曾与刘备在袁绍处再次相见;那人还是老样子,仿佛那别离的岁月转瞬即逝,这次久别重逢只是一次普通的饮酒相会,很平淡,很怀念。这一次是赵云陪在刘备身边;曹操不在,但曹操又无处不在,那个全军紧绷着对待的强敌,那个被刘备背叛、暴跳如雷的复仇者……

  牵招没有问他们二人是如何决裂的。

  刘备也没有问牵招愿不愿意跟他走;他知道,牵招与田豫一样,都更愿意顺应天时,与能够统一天下的霸主站在一起建功立业,而非随他这徒有虚名之人东奔西跑。

  “你会离开袁绍的,对吧?”牵招在最后发问。

  “是的。袁绍尽管势力仍强,长久下来必不是曹操对手。”刘备毫不避讳地说。

  “袁绍若是不行了……你最好去投奔曹操。他定会好好待你。”

  “玄德所去何处?”

  “我嘛,实在不行投奔荆州刘表也无不可。”

  牵招想,你为何不肯邀我同去?为何会肯定我会拒绝你呢?至少也要问一问……

  那人只是微笑,离开了:“子经,我走了。后会有期。”

  

  现下袁家失利,牵招果然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刘备的故友,如今的死敌。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有幸都还活着,然而,知己成仇雠,兄弟相敌对,可谓造化弄人,世事无常。这世道上,情谊本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有些人和事终究无法放下。

  曹操渴望着见到刘备;刘备呢,也渴望着见到曹操吗?

  ——所谓后会有期,牵招却不这样希望,若再相遇,那便是你死我活的结局……

  

  ——刘玄德,愿从今往后,我们后会无期。

  

小说相关章节:三国正史向同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