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番外一·日后谈

[db:作者] 2025-08-07 13:07 5hhhhh 7860 ℃

此前说明,仅代表个人观点。

棠棣一开始的产出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一个个人的小小脑洞,即骨科兄弟,后来干脆变成了想探讨一下极东兄弟之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和对历史周期律的反思。因此,棠棣表面上是在写南宋,其实更多的是在影射和内涵近现代史的内容。国设其实常常是高度抽象化的概念,而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政府并不能代表国家本身,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国设只是机器中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而已。

首先需要认识的是关于中/国的界定,中/国最初其实有文明中/国与政治中/国之分,文明中/国大约起源于八千二百年前的伏羲女娲时期,而政治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则起源于夏代。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便能很清晰地认识到,虽然政治中/国总有朝代更替,并且因为朝代更替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文明中/国一直传承了下来,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今天自豪地说,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未断过。关于中/国之名在个人合集老王研究之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而文明中/国的传承,有赖于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稳定性的作用,即当外族入侵时,他们更多地选择接受中华文化,使用汉人的统治方式,的确这样的上层建筑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国家,完成由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侵的外族十分愿意给自己脸上贴金,比如自称为汉朝皇室后代的匈奴人刘渊(汉赵开国皇帝),或者说甚至追溯到黄帝后代的拓跋鲜卑(魏书序记有载),来争夺中/国的正统地位。换句话说,中/国是以认同来作为其构造的概念的,即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构成的国家。而中华文化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就是包容,将其他文化融入自己的发展之中,从而对文化本身进行了延续。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形成一个内在的稳定,而政治力量依附于文化力量,中华文化自身的稳定也使得统治制度本身变得稳定,就像是永动机一般持续下去。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自身很难做出改变。我们现在把文明中/国的概念抽象成王耀,便是只要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地方,就有王耀。

那么我们现在把眼光投到两宋时期,初高中教材上通常以汉人王朝为视角进行编写,以两宋切入,实际上不论是金还是西夏,为了统治的方便都引入借鉴了汉人的统治制度和文化,金采用了南北面官的制度,以南面官来统治汉人,而蒙古对汉制的借鉴则要在忽必烈以后。那么,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不论是金,还是西夏,一定程度上也都变成了老王,他们和南宋一样,都是王耀的组成。

近代意义上的国家通常指民族国家,以民族为主体构成,如今如此强调中华民族也是为了强化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无他,唯民族国家比文化国家更具有凝聚力更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文化认同为主体往往是松散的,这便要提到古代中/国的另一个特性,即家族为重,将政府与家族割裂的特性,因此普通人只需要家族过得好,自己与政府,与国家是无关的,人们往往更认同自己是某个家族的人而非是这个国家的人,朝廷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这点在战争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我经常形容封建中/国的话,即使是在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普通的人民群众仍然过着贫瘠的生活,视线下移,其实百姓并不在意由谁统治,而只是在意自己过得如何。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觉醒无疑是相对较晚的,可以说直至甲/午/中/日/战/争(当然这不是什么好事),人们才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有着初步的普遍而坚定的认同,与之相比的日/本则确实在明治维新以后增强了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在短期内的迅速崛起,也与其民族意识的快速觉醒有关。之后,抗日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进程,中/国人民以中华民族的形式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一起,进行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争之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后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契机,一个民族而又文化的、统一而又多样的新中/国。我坚信教员所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棠棣中的王耀和本田菊,便有了很好的理解,分别为国耀和普耀,国菊和普菊,然而普耀和普菊都是从国耀和国菊之中诞生出来,普耀反应的是已经觉醒了一定民族意识的王耀,而普菊则是由本田菊的执念衍生而出,普耀与普菊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南宋时期,正值海商兴盛,尤其是以到日/本的商人为多,有不少商人甚至就此定居,因此耀爹一夜风流过错是合理的,这之后日/本便进入了镰仓时代,时局动荡,菊母将其送到更安定和平的地方也是合理的,更何况普菊本就是以国菊的执念生出,与耀充斥着不可言说的缘分。本田菊作为一个外族人,尽管他同样在宋国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更多的以外人,甚至商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注定了他比身在其中的王耀看的要清,同时暗示了国菊作为民族国家的觉醒,也比王耀要早。

另一方面,王耀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作为宋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代表了一定意义上的南宋,南宋的命运不严格对应着王耀的命运,重商且短命。他始终凝视着的是无数的平凡的、普通的人,希望这些人能够过得更好,希望跳出历史周期律,然而他却受到时代和思想所限。我们先说思想,以王耀所受的教育的视角凝视,王耀作为一个士族,其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比一般人更强,当然他所受的教育,他所拥有的思想的武器,也注定。再提到现实,第一个现实是在这样一个封建制的国度,注定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第二个现实则是他醒悟后的所作所为,则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毁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因此他选择毁去自己的书稿,而选择让这个国家走得更加长远,但是总有一天,民族的中/国会与文化的中/国相互融合,这个时候便是中华腾飞之时。

最后,这两个人、以及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如此深刻地纠缠在一起,这难道不是极东的魅力所在吗?

小说相关章节:【极东耀菊】棠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