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猪肉炖粉条和“不惧苦难”:这是军事传统的胜利(1)

[db:作者] 2025-08-14 10:10 5hhhhh 5440 ℃

猪肉炖粉条和“不惧苦难”:这是军事传统的胜利(1)

-个国土面积第三,人口数量屈居第四的强大共和国,是如何在仅有对手一半工业实力的情况下,将对手耗费巨大财力物力的军队一步步肢解,最后使其随着国运的终结而灰飞烟灭。

原本看上去必输的炎国,是如何在既没有充足资源,又没有足够兵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在宜靖打出漂亮 的反击战。又是如何在战局大逆风的情况下,靠着“突袭重点,下地插秧”的战术收 复大量失地的?当战局步步走向惨烈的全面战争,炎国的真正实力到底在哪里?所有这些,就是这个系列要讲述的往事。

炎国的军事传统和军事观

炎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保持着 较强的军事实力,在历史上也不缺“怒号行动”这样力挽狂澜的高光时刻。但是对于乌萨斯和维多利亚之类的“老牌文明”国家,确实是容不下一个历史同样悠久,意识形态还完全不一 样的国家。如果我们把不成文的“西方战争价值观”拿出来好好品鉴一番, 就会发现炎国人的命好像确实不太值钱。乌萨斯-直把炎国看作是“阻碍扩张的最大阻力,限制发展的最大问题”,炎国人的命也就比四足驮兽值钱一-点(毕竟还是换得了俘虏的),乌萨斯对占领区内炎国人的待遇,大概和本土的感染者差不多,连炎国乡村拉磨的牛的待遇都比不上。

但是呢,如果我们再仔细品鉴炎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很惊奇的发现- -件事,炎国历史上完全不缺乏“外族大规模入侵,国内大规模叛乱”的危局,几乎可以说是苦难里泡大的。再加上长期受到西方各国的鄙视,甚至卡兹戴尔这样的同等待遇国杀起炎国人(含闽南地区)来也是绝不手软的。这就使得炎国非常记仇,并且全国上下都有着非常强的危机意识(比如一-有余粮就来想办法延长保质期)。炎国军队的素质虽然不高,但是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危机四伏的军事环境,再加上对“不能把苦留给下一代”的执念,导致炎国军队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各国的完全不同的特征。在炎国军队里,军官不重要,指挥也不太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却反常的非常重要。这种重要并不是得要指导思想多先进,而是只要有指导思想,他就可以成为军队共同的信仰,然后带领全军克服常人的极限,在常人难以克服的艰苦环境下长时间战斗(包括六级天灾)。但是在没有指导思想(就算是简陋至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则极易因压力而崩溃。

虽然炎军打仗“越打越悲壮”已经成了笑谈,但他确实反应了一个非常严肃的炎军军事传统:坚韧。而这个传统甚至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保持了。炎国军队的军士虽然缺乏战斗的主动性,虽然缺乏专业对口的战争学知识,但是他们都是在农耕文明中成长起来的。这就注定了“刻苦勤劳,坚韧勇敢”是炎军的底色,还是写进DNA的那种。而军官自然也被这种风气所感染,习惯于直接在一线指挥带激励士气。所以就导致全歼的概率大大增高。炎军“誓与阵地共存”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征岁相”中,林怀光(侯国公)就带领手下378个旗(约8700人)的将士全体血洒热土。而在战局不利时,师长乃至军长带头“绝不后退”的名场面也常常出现。在战争最开始的几个大饺子里,带头战死的将级军官就不少。后来到了解放三山十七峰,战局大幅好转的情况下,轻舟渡,于青萍这个等级的军官依旧战死于突出部战役中。要是宜靖保卫战里乌军打的再漂亮点,冲的再猛烈点,在前线高举弗导师旗帜的李顺成绝对会上烈士名单。

同样的,炎军“同食一餐饭”也是 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传统。大概和“绝不后退”-样悠久,这个传统据说也是征岁相时诞生的,是天子为提高军队的团结度而设立的特别规定,但是后来渐渐变成了军事传统,甚至诞生了另外一个经典的梗:“你永远都不知道,和你一桌干饭的人军衔能有多离谱”。炎军之所以可以创造 “尚蜀奇迹”,与该传统密不可分。从一个角度来说,炎国军人本来就是平(农) 民出身,要求的并不多, 所必要的更是简单:公平。不能全体士兵都饿着肚子,而总司令在司令部里涮火锅,还带着- - 身味叫士兵 “忘记饥渴”,这就太王八蛋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坐在同- -张桌前,互相之间都不谈军衔,只管干饭和聊天,这对军队的团结和官兵之间的感情都有正面效果。这次尚蜀的防务总司令孤仁勇就做的很好,在城 内断粮的情况下,不仅是和士兵一起饿肚子,还主动来到前线激励军士:“诸位- -定要努力,因为我们就是老百姓的血肉长城!”。

其他国家战死高级将领也许会对士气产生影响,但是对于炎国军队来说,将军战死对士气的影响其实并不 大(毕竟同食- 餐饭嘛),反而可以激励土兵死战不退的决心和勇气,在极端情况下还可以重团结全生军士并点燃全体军土的怒火。这就是为什么在战役中,炎军明明有现代化且高度系统化的无线电和网丝关灯本系统,而高级将领依旧是频繁出现于前线的原因。而靠近前线自然就要承担比后方大得多的伤亡风险。

战争的胜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取得战争胜利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对战争的支持力,也就是有能力打到 最后一刻的一方才有获胜的可能性。虽然民心士气也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之一, 但是完全没有“对战争的支持力”那样重要。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参考炎军解放切尔诺伯格后的乌萨斯,在此不多诠述。笔者认为,战争的支持力的根本就是资源,缺乏资源的任何精兵猛将都只能败亡。乌萨斯挑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的战争,用着先皇时期的战术,几乎集中了整个中部富饶地区和飞地的资源来进攻炎国,在炎国西部爆发了泰拉历史上最大,也是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

乌萨斯带着“战争之影”的自信全面进攻炎国,在战争初期攻城拔寨,连续包了多个炎军重兵集团的饺子。先后打到了炎国心腹的宜靖,尚蜀,乃至京师。炎军在战争开始的头一个月就遭受了惨重损失,丢失了西部所有精华地带,但是在这摇摇欲坠的关键节点上先是李顺成高呼“不惧苦难”守住了宜靖,又在全面困境 中“四个天才围桌坐”,打出了京师大反击(也有叫京师大逆转的)。 又在次年先败后胜的尚蜀战役中解放尚蜀带三山十七峰的全部地区,彻底解除危局。然后在切尔诺伯格战役中胜利解放切城,完全逆转了战局。最终用乌萨斯一半的工业规模,建设起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成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大炎人民革命军最终在圣骏堡胜利结束了这场战斗。

乌萨斯和炎国在战争资源的调配,全国总动员时机,军事后勤的保障和国防资源的分配方面的差别,是炎国能-转攻势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源。而原本操的一手好牌的乌萨斯却打的稀巴烂,被炎国反推回圣骏堡的表现,则突出的是乌萨斯对战争资源的利用,以及乌萨斯军队对全面战争理解的僵化与保守。此消彼长之间,体现的是对战争本质认识的不同结果。

乌萨斯的军事传统和观念

乌萨斯和炎国人相比,确实更像是战斗民族一-些。 先皇时期就挨个把邻国揍了个遍,又在乌卡战争中迫使卡西米尔放弃了郊区地带。更别提在灭亡高卢后,乌萨斯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这间接导致乌萨斯膨胀了,要投入到扩张的“壮举”中了。乌萨斯军队和军官团的素质已经磨砺的非常高了,但是乌萨斯全胜的战争经验却大大影响了战争的持久性,以及有效利用并动员社会战争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力和国 内三足鼎立的政治环境(革新, 守旧,军阀),使乌萨斯对于战争的观点过于理想化,一旦出现失败,或者是难以接受的压力,则必然会导致国内局势的崩溃。乌萨斯和东国的战役中,虽然乌萨斯损失很大一但在大部分战线上都已经取得不错的战果,还能维持住战线的连续,炎国已经答应不插手并主动退出,行但是好巧不巧国内生活的困难和无底线的剥削使得乌萨斯出现了内乱,也给乌萨斯军阀们留下了“不战而亡”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乌萨斯虽然在战争期间通过对外扩张,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使得国内局面大幅好转。但是乌萨斯依旧犹犹豫豫,担心东国战争局面再次重演,不敢过早投入全面战争的社会总动员,导致军事动员和补充兵员的规模收到了限制。

与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完全相反,其实乌萨斯在战争期间的动员规模非常大,在1104年6月就动员了748万人(远远多于此时炎国动员的560万人),而在次年又达到了1046万人的峰值,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动员规模更是达到了2044万人。所以乌萨斯的兵源总数并不算少,在1107年之前卡西米尔和莱叙战场并没有分摊兵力。虽然乌萨斯兵源总数多,但用于炎国主战场的兵力却十分滴有限。打到1106年就开始在国内抓纠察队和感染者来负责防御非必要防线,这就给了炎军在京师战区突袭并包乌军饺子的机会。同时由于战线过长,为了维护已经濒临崩溃边缘的后勤线和保障沦陷区域的治安,导致乌军把大把的后备军分摊到这些“非一线地区”上,使得乌军在前线的兵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当炎国正在推行“人民战争”政策,让大量的老人,妇女,未成年人担起后方运输,警戒和操纵防空武器的职责时。由于乌萨斯内部三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内留有大批量的后备兵源,且规模空前庞大,人员素质过硬(身体素质及年龄段)的空军也只能趴窝在地上不得出战。这就让乌萨斯有优势的时候没有利用好自己已经动员的兵力优势“乘胜追击”,在战局失利时也没有动员好后备力量。

同时期,虽然乌萨斯的军备,军事资源供给仍然不丰富,但是乌萨斯在至关重要的铝,钛,D32合金钢, 至纯源石以及一系列化学品的产量仍然远超炎国。乌军的燃料供给虽然不充裕,但是在1110年6月前都是完全够用的,甚至可以在战斗消耗之外增加储备。只可惜乌军的装备/物资供应,运输线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完全没有打通,各军种生产部门之间的扯皮打架和三足鼎立带来的官僚内耗极为严重。

乌萨斯的军官团对后勤的观念有严重局限性,拿最常见的火炮举例,口径为50线(127mm) 的乌军火炮有航空军的M1088式防空速射炮,陆军的M1050反坦克炮,TO50和TO51坦克炮,海军的M50海军炮,内卫抗的RPG50,RPG51炮,并且这些本就复杂的型号间的弹药通通不能通用,因为他们的倍径,药室直径和药室尺寸,穿深,工作原理完全不一样。就算是M1088和1050在这些方面师出同门完全-样,但由于前者是电击发,后者是技艺击发,底火不一样,还是不能通用,想想看后勤的感受吧。

这就反应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乌军军官团只是对军事后勤有一一个浅显的理解,至于深层意味,国家总体后勤,军种总体后勤和总体战完全没有观念,只是一味地追求足够的兵源和武器装备,弹药物资的供应,却丝毫不关心来源以及是否符合战场需求。只关心杀伤敌军数目和战线是否有利于掠夺资源,却丝毫不关心人员土地资源对战争保障的影响。

乌萨斯从战争开始-直到快结束的1110年10月的军工制造和国内物资供应都非常的充裕,可惜被三方割裂的内部管理十分混乱,生产力也从未真正“从实战角度出发”,落实到战争的需求中去,运输效率也远远不如炎国。同时间内,乌军军官团更是仗着家里底子厚,肆意挥霍着国家的战争资源,卡西米尔战场和炎国主战场就是最好的典型例子。

小说相关章节:気分次第でいつになるか決め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