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炼铜术士对《礼记·乐记》的独特注解,1

[db:作者] 2025-08-09 15:10 5hhhhh 4680 ℃

炼铜术士对《礼记·乐记》的独特注解(附其他文献,及本人后记)

(比较长,建议在一个没事的午后或子夜,边听自己喜欢的歌边慢慢品读。)

19 乐记

19.1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解:

外物触动内心,外物的节律、声调感应了内心的节律、声调,二者发生反应,于是从心中(精神上)生发出变化、扰动、律动,表现于声音上(物质上),并且变化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音”。因为是被外物触动而生,所以外发、赋形于声音、舞蹈(舞干戚、羽旄)。其他人听到、看到音、舞,也被触动,喜好、欣赏之(即乐【yao】之),一起音、舞,就叫做“乐”。

“音”由人心所生,人心阴于内不阳于外,所以虽然“音”显于外了,但与“阴”同音,以明其本源。“童”字由“辠(罪)”字演生而来,男子有罪,自己及子孙后代沦为奴仆,即后世“僮”字。但“童”字却只取“辠”之形,不从“自”从“辛”,一变为“音”、“里”合字,是“音之里(厘)正”意欤?“阴之内中”意欤?且看下文分解。

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

六者,

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解:

“乐”是由“音”而生的,但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人心被外物感化,从心中生发的。哀、乐、喜、怒、敬、爱六者,并非人的天生、本性,而是有感于物才动情的,因此古时贤君(为了不迷乱本心,)谨慎对待能够感动他的外物。(类似于现代讲的,不能光有感性,还有要理性,但又有些不同。)

人既蒙开,多趋物欲而失本心,其声乃邪,其音乃浊,不足爱也。唯蒙未开之童子,声音可爱也。

故礼以道其志,

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解:

所以礼被用来让个人志向、社会发展方向走上正轨,乐被用来倾听、调和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的声音,政被用来统一大家的行动,刑被用来防止大家以私害公的奸心化为行动。四者的目标都是一个,就是同化、统筹大家的想法、心性,社会上下想到一块儿,建设出“治道”。

同、童音同,可见“同民心”者,亦“童民心”也。是故《道德经》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此处“百姓”义为全体群众还是全体贵族尚有争议,下文同。)圣人不仅让天下人都成为孩童,视天下人都是孩童,自己也是婴儿赤子:“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捉固(身体柔软小弱但抓握东西却牢固),未知牝牡之合朘怒(不知男女之交合但阴蒂、阴茎却可以勃起),精之至也。終日乎(呼)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婴儿的一团和气叫常[恒常,后世道家道教叫“祖气”],同时有智慧和和气,就叫聪明,再进一步发展就叫祥,如果懂得按内心来使气了就叫强——但是盛极而衰,物壮则老,这之后就叫不道了。)”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解:“音”由人心而生,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感情、感动,以声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些章法,这就叫“音”。

是故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

宫为君,

商为臣,

角为民,

徵为事,

羽为物。

五者不乱,

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

其君骄。

商乱则陂,

其官坏。

角乱则忧,

其民怨。

徵乱则哀,

其事勤。

羽乱则危,

其财匮。

五者皆乱,

迭相陵,

谓之慢。

如此,

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

乱世之音也,

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也,

其政散,

其民流,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

通伦理者也。

是故

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

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解:因此,声音、音乐之道,和政相通。一个地方的音乐反映出那里的人心和政治情况。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君子)要知音乐、人心,进而通晓政治,这样实现“治道”就有保证了。

是故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

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

乐之隆,

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

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

壹倡而三叹,

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

尚玄酒而俎腥鱼,

大羹不和,

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

解:用于礼乐的最高端的音乐、美味,并非极致、极端、“已尽”者,而是“意(音心)犹未尽”、有“遗音”、“遗味”者。古时贤君制备礼乐,不是用来满足、助极物欲的,而是用来教导大家把好恶感情抒发后平复,回归人的本心、正道的。

对于人而言,成年人便是“已尽”、极致者也,极盛而衰者也。现代医学表明,人的生长发育约在25岁停止,而人的衰老则约在18岁开始,然竟未极盛,而已始衰矣。欲得“意犹未尽”,有“遗音”、“遗味”者,唯童子而已。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

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

天理灭矣。

解:人的天生、本性其实是“静”,因为被物感化、触动,才由静生动,这是性的自然欲求。(就像工作时要说很多话的人,休息时一般不想说话;要经常活动的人,休息时一般想坐着躺着。人静久了,又被外物触动,就会想动起来,类似于一种劳逸结合。)抵达、达成或得到了某种物,知晓了其中的智慧(“物理”),就会流露出自己对它的好恶感情。如果内心的好恶感情没有节制,外界的智慧(“物理”)又进一步诱发它,让人不能反观自己的本心本性,那么物理、物欲就会灭绝天理、天性。

故咕子评曰:且慕蒙未开之孩童,而返天真、自然也。

夫物之感人无穷,

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泆作乱之事。

是故

强者胁弱,

众者暴寡,

知者诈愚,

勇者苦怯,

疾病不养,

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此大乱之道也。

解:物对人的感化、诱发是无穷无尽的,(不能节制这种感化、诱发的话,)人的好恶感情也会没有节制,这就是“物道”达成、至极,人变化成了物。人变化成了物,就会灭绝天理、穷极人欲,于是产生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所以才会有“识时务者为俊杰”、“欺软怕硬”、“落后就要挨打”、“丛林法则”等说法、做法,天下大乱。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

人为之节;

衰麻哭泣,

所以节丧纪也;

钟鼓干戚,

所以和安乐也;

昏姻冠笄,

所以别男女也;

射乡食飨,

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

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解:所以礼乐的本质就是节制、规范、调和,让心性不被物欲过度蒙蔽,而反过来以心性蒙蔽、节制物欲。

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

礼乐之事也。

解:规范之中,乐主要用于调和、同感、共情,礼主要用于分工、区别、差异。有共情就会相亲相爱,有差异就会相敬如宾、保持一定的距离、留出一定的个人空间。讲究乐过度,人心就会流逸、无定、没有各得其所;讲究礼过度,人心就会离散、思变、不能齐心协力。符合情况地彰显、展现出一定的外形、形式,这就是礼乐所应该做的事(即发挥的作用)。

礼义立,

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

则上下和矣;

好恶著,

则贤不肖别矣。

刑禁暴,

爵举贤,

则政均矣。

仁以爱之,

义以正之,

如此,

则民治行矣。

解:礼仪、义范确立了,那么贵贱就区别等次了;音乐、文艺同感了,那么上下就和谐齐心了;大家的喜好、讨厌等感情显露了,人和事的贤(大家喜好的)与不肖(大家讨厌的)就有区别了。用刑法禁限强势、暴力者,用奖赏、功爵提拔贤才,政治就均和匀称了。仁心仁行用于爱护大家,义心义举用于纠正大家,像这样,治理人民就可行了。

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

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

解:音乐由心中生发出来,礼仪则是针对面向外界的待人接物而创作。所以音乐的本质是内心本性的宁静淡泊,礼仪的本质是研究和通晓天地自然、人道物理,勤学好问(谥法,勤学好问,经天纬地曰文)。大乐、大礼一定是简易扼要的。(因为音乐的本质是单纯的、思无邪的,而通晓礼仪、道理的人可以触类旁通、化繁为简。)

是故世皆闻“返璞归真”一语也,是故诸葛亮诫子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苟同流俗,趋于物欲,失于礼乐,更失本心。

以前我曾提到,教育儿童,应当摈弃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树立规矩意识。个中规矩,不可过繁,简易扼要耳,合乎道理耳,不效功利主义之“民主自由平等”,亦不效其极端内卷、无劳逸结合、嗜物劳心。

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

诸侯宾服,

兵革不试,

五刑不用,

百姓无患,

天子不怒,

如此,

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

明长幼之序,

以敬四海之内天子,

如此,

则礼行矣。

解:乐到位了就没有怨念,礼到位了就没有争执。所谓作揖谦让就让天下大治,就是形容以礼乐治天下的。如此的话,那么强势、暴力的群众不发作,诸侯也宾礼、信服于天子,兵革(兵戈盾甲)无需试用、动用,五刑无需启用、实行。百姓(上古有姓者属于贵族,所以这里翻译成人民群众可能不准确,故不译)没有患难,天子没有需要动怒之事,像这样,那么“乐治”就达成了。父子、长幼的亲疏、秩序合定、明白了,一起敬仰四海之内的天子,像这样,那么“礼治”就实行了。

19.2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

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

幽则有鬼神。

如此,

则四海之内,

合敬同爱矣。

解:礼乐之道与天地自然相通,执行得好,海内万物都会心怀敬、爱。

时至今日,更证明了这一点,许多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生存危机的背后,无不是人类活动将之无中生有或小事化大,恐怕要比人类消除、大事化小的危机多得多。这就是人无仁爱、敬畏、忧患之心,忘忧无度,纵欲无节的后果。人就是大自然的“熊孩子”也。所以现在的“熊孩子”多其实不奇怪,就是大熊带小熊,一窝熊罢了。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

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与时并,

名与功偕。

解:礼将不同的事奉、事务合为一致的敬畏、敬重,乐将各异的文化、道理合为一致的亲爱、友爱、爱慕(所以“寻欢作乐”就是“寻欢作爱”())。礼乐的情趣,都是合众为一、求同存异,所以圣明的统治者都将礼乐沿用不废。所以他们行事合于时世、时势、时节,功成名就。

19.3故钟、鼓、管、磬,

羽、籥、干、戚,

乐之器也。

屈伸俯仰,

缀、兆、舒、疾,

乐之文也。

簠、簋、俎、豆,

制度、文章,

礼之器也。

升降上下,

周还裼袭,

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

述者之谓明;

明圣者,

述作之谓也。

解:圣明之人,明白礼乐的器、用、内容情况、程序文件,并且有所著述。

19.4乐者,

天地之和也;

礼者,

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

解:乐是天地的和谐,礼是天地的次序。因为和谐,所以世间万物都互相感化、变化(如人或人的一部分失去生命,又变回物;物被人摄入,又化作生命的一部分。发癫:好想喝萝莉的奶奶());因为次序(秩序),所以各色群类的万物又各自都有区别、界别、分别。天地的礼乐,由天地所制作。

过制则乱,

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

然后能兴礼乐也。

解: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天地的礼序、乐和过了、滥了,也会产生暴乱灾难。人明白了天地的道理,这之后就能兴(人的)礼乐、镇暴乱。

儒家思想还是比较乐观的,既敬畏自然,又试图以人力弥补人眼中自然的缺憾、不仁之处,哪怕“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思想则悲观一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让你获得生命而又夺去,恰似人们祭祀时,把草扎成狗的形象,最后又烧掉化作灰烬。类比一下,圣人(统治者)也以百姓(被统治者)为刍狗,让后者安居乐业(安其生)地燃烧自己(夺其命),化作灰烬。父母也以子女为刍狗,苦口婆心地劝子女“步入正轨”,变成社会和家庭的一颗螺丝,安居乐业(安其生)地燃烧自己(夺其命),化为尘埃。好在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上位者不仁太甚了,不满上位者的刍狗们聚在一起,猛烈燃烧,竟能令上位者火烧眉毛,滚落下台。可惜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就算人类把地球整炸了,整成黑洞了,那也不过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的家园,怎能烧到宇宙的眉毛呢?所以即便你不敬畏人道,也应该敬畏天道,除非哪天人类可以烧到宇宙的眉毛了,让宇宙听自己的话了,再来探讨天道、自然的问题。现在人类什么都做不到,跳起来连宇宙的膝盖都打不到,根本逃不脱“生于星尘,归于星尘”的命运,就开始聒噪“人定胜天”云云,就开始不珍惜地球、迷失本心、物欲横流、忘忧无度,完全就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雌小鬼”或“雄小鬼”,就该被狠狠地“吴涛鸿儒”或榨干捏。()

论伦无患,

乐之情也;

欣喜欢爱,

乐之官也。

中正无邪,

礼之质也,

庄敬恭顺,

礼之制也。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

越于声音,

用于宗庙社稷,

事乎山川鬼神,

则此所与民同也。

解:论断伦理,消除隐患,是乐的真情(与礼相通)。让大家欣喜欢爱,是乐的官能。让大家持中守正,思行无邪,是礼的本质(与乐相通)。让大家庄敬恭顺,是礼的形制。礼乐施于外物,用于祭祀祖先和自然,这和施于人民是相同的。(所以因祭祀而扰民害民,就是应该禁止的淫祀滥祭。空有祭祀,民不聊生,又或反过来各安逸乐,不懂敬畏自然,就是没有真正理解“礼乐”二字。)

19.5王者功成作乐,

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

其治辩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

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

不相沿乐;

三王异世,

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

礼粗则偏矣。

及夫敦乐而无忧,

礼备而不偏者,

其唯大圣乎?

解:礼乐应该(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因情制宜,不可生搬硬套,一味参考前人。这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屈原《渔父》所说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乐极生悲,因为乐而忘忧无度,今日不忧、不悲,他日之忧、之悲而无穷尽;礼苛生偏,因为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有人能让天下乐以忘忧而有度、不过,施礼而有节、不偏,那应该就只能是最伟大的圣人了吧?

19.6天高地下,

万物散殊,

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

而乐兴焉。

解:天高高,地沉沉,广阔天地,万物播散其中,演化殊异,这就是天地的礼制推行了。万物流通变化没有休息,合同共存、共生,互相感化、转化、变化,这就是天地的乐章兴起了。

春作夏长,

仁也;

秋敛冬藏,

义也。

仁近于乐,

义近于礼。

解:春夏时,天地让万物萌发生长,就是仁;秋冬时,天地让万物收敛藏匿,就是义。仁道与乐理相近,义道与礼理相近。

乐者敦和,

率神而从天,

礼者别宜,

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

制礼以配地。

礼乐明备,

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

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

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

小大殊矣。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则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如此,

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

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

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

动之以四时,

煖之以日月,

而百化兴焉。

如此,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解:感觉不难懂,参考上下文及我的其他注解,初中毕业的朋友都能懂个十之八九,摸了。()

化不时则不生,

男女无辨则乱升;

天地之情也。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解:(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环境)相互的感化不合时宜,就不能生出新意、新物乃至新生命,沉沉暮矣,垂垂老矣(所以生、升音同)。不区分男女,就会扰乱升生之道,亦趋下沉。这就是天地的情趣、情理。所以参考天地的礼乐建设人的礼乐,与天地同心、同高远深厚。

乐著大始,

而礼居成物。

著不息者天也,

著不动者地也。

一动一静者

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乐」云。

解:乐往往在事物的初始阶段格外显著,而礼则充分体现于事物的成熟阶段。(像西方殖民者来到美洲,一开始大概也是和印第安人相敬如宾、其乐融融的。但殖民者人数越来越多,而生存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彼此之间又没有共同遵守的礼义、公理、公法,所以乐不起来了,要互相打打杀杀乃至种族灭绝了。)显著不息的是天,显著不动的是地,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动有静,有初始、成熟和衰亡,这是大家所共通的,所以圣人可以总结、命名出“礼乐”。

19.7昔者,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解:摸了。()

19.8故天子之为乐也,

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德盛而教尊,

五谷时熟,

然后赏之以乐。

故其治民劳者,

其舞行缀远;

其治民逸者,

其舞行缀短。

故观其舞,

知其德;

闻其谥,

知其行也。

解:统治人民很辛劳的,(人民歌颂他的辛劳,和他一样深谋远虑,)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长(时长长)而远(有“诗和远方”和天地自然、历史未来);反之自己安逸享乐的,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短(时长短)而近(全是“眼前的苟且”和享乐)。观看当地的流行歌舞,就能知道统治者的德行,就和听他的谥号(死后臣子评定的)知道他的德行是一样的。

19.9《大章》,

章之也。

《咸池》,

备矣。

《韶》,

继也。

《夏》,

大也。

殷周之乐,

尽矣。

解:殷(商)、周两代的音乐、乐章、歌舞,最具代表性的就这四者,其他的都可以视为不同情况下的变形。

天地之道,

寒暑不时则疾,

风雨不节则饥。

教者,

民之寒暑也;

教不时则伤世。

事者,

民之风雨也;

事不节则无功。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

解:教化、教育是人民的寒暑,不合时就伤损世道民风人心。各项公共事务(含征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人民的风雨,不节制就无功有过。古时圣王制备乐章,象征以法度(合时合节)治理天下,所以好的乐章其章法行轨就像美德一样。

19.10夫豢豕为酒,

非以为祸也,

而狱讼益繁,

则酒之流生祸也。

是故先王因为酒礼,

壹献之礼,

宾主百拜,

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

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

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

礼者所以缀淫也。

解:圣王为了节制醉酒和酗酒滋事,故意将饮酒的礼仪制定得繁多、漫长。(根据一样东西的特性制订适合它的章法、用法,)这就是为什么饮酒可以合众欢乐,为什么乐章象征美德、德行,为什么礼法节制泛滥、过度(,都是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过度)。

是故先王有大事,

必有礼以哀之;

有大福,

必有礼以乐之。

哀乐之分,

皆以礼终。

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

易,

故先王著其教焉。

解:乐章(除了前文提到的,反映民心民意和统治者的德行,反映古先圣王以法度治天下的精神等,)也是圣人所快乐的,所乐听、乐作的。可以制备好的乐章,用于使民心向善,这是感人肺腑灵台至深的,这是比较容易移风易俗的。所以古先圣王重视和着力于乐章上的教化。

19.11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应感起物而动,

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

而民思忧。

啴谐、慢易、

繁文、简节之音作,

而民康乐。

粗厉、猛起、

奋末、广贲之音作,

而民刚毅。

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

而民肃敬。

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

而民慈爱。

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

而民淫乱。

解:乐章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特殊外物,所以和其他外物一样,又比其他外物更甚,可以触动、调动被感化者的血、气、心、智之性,生出哀乐喜怒的人之常情(常情在天性之外,由物感化而生)。

19.12是故

先王本之情性,

稽之度数,

制之礼义。

合生气之和,

道五常之行,

使之阳而不散,

阴而不密,

刚气不怒,

柔气不慑,

四畅交于中

而发作于外,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解:“阳”、“阴”二字的源起可参考拙作《闲话我家乡的一些地名》的开头部分,这里就摸了。()

然后立之学等,

广其节奏,

省其文采,

以绳德厚。

律小大之称,

比终始之序,

以象事行。

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

皆形见于乐,

故曰:

「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

水烦则鱼鳖不大,

气衰则生物不遂,

世乱则礼慝而乐淫。

是故其声哀而不庄,

乐而不安;

慢易以犯节,

流湎以忘本。

广则容奸,

狭则思欲;

感条畅之气

而灭平和之德。

是以君子贱之也。

解:“淫乐”的声音哀伤而无庄严肃穆,欢乐而无心安气宁,倨慢简易以至于违背节度,流连沉湎以至于遗忘本心。其宽松之情非为奉公行德,徒容奸纵恶耳;其狭隘之情非为反观反思,徒自私思欲耳。感化于一时畅快通达之气(,一条道走到黑),断绝了中正平和之德。

19.13凡奸声感人,

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

而淫乐兴焉。

正声感人,

而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

而和乐兴焉。

倡和有应,

回邪曲直,

各归其分;

而万物之理,

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

解:君子将情感抒发后返还外物,使自己心志调和,按照事物的种类,用相应的道理帮助它成行于自己的正轨。

奸声、乱色

不留聪明,

淫乐、慝礼

不接心术。

惰慢、邪辟之气

不设于身体,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

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解:所以君子不令过度、不正的外物影响自己的身心。

然后发以声音,

而文以琴瑟,

动以干戚,

饰以羽旄,

从以箫管。

奋至德之光,

动四气之和,

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

广大象地,

终始象四时,

周还象风雨。

五色成文而不乱,

八风从律而不奸,

百度得数而有常。

小大相成,

终始相生。

倡和清浊,

迭相为经。

故乐行而伦清,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解:摸了。()

19.14故曰:

「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

解:君子通过乐,愉悦地领悟、尊重外物的物理物道,小人则是愉悦地感应、放纵物情物欲。

19.15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广乐以成其教,

乐行,

而民乡方,

可以观德矣。

德者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气从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唯乐不可以为伪。

解:乐章、音乐就像人的眼睛,是无法作伪、藏伪的。

19.16乐者,

心之动也;

声者,

乐之象也。

文采节奏,

声之饰也。

君子动其本。

解:当与下一段合起来看。

19.17乐其象,

然后治其饰。

是故先鼓以警戒,

三步以见方,

再始以著往,

复乱以饬归。

奋疾而不拔,

极幽而不隐。

独乐其志,

不厌其道;

备举其道,

不私其欲。

是故情见而义立,

乐终而德尊。

君子以好善,

小人以听过。

故曰:

「生民之道,

乐为大焉。」

解:摸了。()

19.18乐也者,施也;

礼也者,报也。

乐,

乐其所自生;

而礼,

反其所自始。

乐章德,

礼报情反始也。

解:孔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他人友爱我,我报以友爱,礼也。他人侵凌我,我报以侵凌,礼也。或曰:冤冤相报何时了?我说:一个群体,不可能只有坏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坏心眼。惩其恶奖其善,施乐报礼,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就可以消灭仇恨与不和谐。

19.19所谓大辂者,

天子之车也。

龙旂九旒,

天子之旌也。

青黑缘者,

天子之宝龟也。

从之以牛羊之群,

则所以赠诸侯也。

解:摸了。()

19.20乐也者,

情之不可变者也。

礼也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

礼辨异,

礼乐之说,

管乎人情矣。

解:乐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感情,礼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道理。所以正确的好的礼乐,合乎人情人心,任何讲基本情理的人都不会反感而是欣赏,即便不照做,也会明白自己不照做是错误的,心里有愧。当然,现代社会喜欢讲物情物理,并不爱讲人情人理,所以又有所不同。

19.21穷本知变,

乐之情也;

著诚去伪,

礼之经也。

礼乐偩天地之情,

达神明之德,

降兴上下之神,

而凝是精粗之体,

领父子君臣之节。

解:摸了。()

19.22是故

大人举礼乐,

则天地将为昭焉。

天地訢合,

阴阳相得,

煦妪覆育万物,

然后草木茂,

区萌达,

羽翼奋,

角觡生,

蛰虫昭苏,

羽者妪伏,

毛者孕鬻,

胎生者不殰,

而卵生者不殈,

则乐之道归焉耳。

解:这种看法后来被董仲舒等汉儒发展为天人感应理论,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不过我觉得孟子的看法更好:天灾可能是人祸导致,也可能不是,这个先不论。但放任天灾落在人民头上,不去赈灾,不去消除或减轻天灾,就一定是统治者的过失。所以德行不修表现为制造人祸和不赈天灾。当然,现在的天灾动辄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是不是人祸导致,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19.23乐者,

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

乐之末节也,

故童者舞之。

铺筵、席,

陈尊、俎,

列笾、豆,

以升降为礼者,

礼之末节也,

故有司掌之。

解:这一句往往被人误解为:乐之末节不必重视,所以让微不足道的小辈来参与。但且看,下一句是讲祭祀和有司(国家有关部门)的,照这样理解,那么祭祀和有司也是微不足道的吗?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理解是:正因为是“末节”,所以让不是“末节”、意犹未尽、有遗音遗味的童子来参与,以返中正平和。同样的,礼之末节,也让不是末节、持中守正的有司来掌管,以返中正平和。另一方面,让童子、少小与乐,让成人、官长掌礼,这也符合上文所说的“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

小说相关章节:炼铜的文史哲研究合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