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于禁将军诊断书,3

[db:作者] 2025-07-03 18:51 5hhhhh 9030 ℃

二·永远是少年

   如上文所述,幸运的话,人们在成年之后仍有机会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变迁进行修正,获得更好的自我。

   可于禁显然不是幸运的那一类。

   在军队这种重视制度、阶级、秩序,抹杀个性的封闭环境,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被高度统一,所谓的“外部世界”,也被浓缩到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在这里,所有年轻人都被赋予了“军人”这个新身份。此前的身份,社会地位,生活状态,统统失去意义,一切需要推倒重构。

   不难想象,一个正值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投身于军旅之后所要面临的心理变迁。如何适应这个崭新环境,同龄人相互之间的差异,社会和家庭所强加的角色(即“别人认为我是谁”),和内心自我认定的角色(即“我认为我是谁”)之间的矛盾,与外界价值观的交融和对抗……等等,这些都是诱发内心困惑的因由。通过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人们整合属于自己的多重角色,得以形成并巩固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进而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但问题是干将军他不是一般人……上述这些诱发内心困惑的难关,在干将军这儿压根就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掉的。

   由于光荣没有做童年时期的设定,早期的成长环境就不谈了,单说社会(军队体系)所强加的角色与内心自我认定的角色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严重矛盾吗?

   我很怀疑这一点。从其结果来看,于禁这个角色始终保留着律人律己,严肃、严苛、高度服从、不断精进的特性,完美适应了军人这重身份,看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残留的痕迹。如果真的曾存在另一个自我,并经过内心斗争而相互整合,应该不会被抹杀得这么干净,多少也得有点残迹。

   由此推想,上述这些特性极有可能是更早时就形成的。在自我角色→社会角色之间不存在严重矛盾,也就不必经过相应的整合过程。

   内心自发动力指望不上,那就只有看外部环境压力了。

   诚然,无论什么环境什么时代,人与人之间总存在思想和生活态度的差异,由此诱发一些碰撞,会促使人们做出改变。而此时长辈(包括亲属、权威人士或者其他对当事人很重要的人)的态度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埃里克森甚至认为,如果得不到这些人所给与的支持,人们将不可能形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我猜想,最初在军队底层混的阶段,干将军应该多少对周遭的差异感到一些困惑。但后来情况开始变化,他凭借实力脱颖而出,一次次得到升迁。这些看得见的事实从客观上给予了他认可,证明了其观念的正确性。

   (插花。按照光荣三国志系列里的思路,于禁自吴国归来时不到56岁,不然不必假惺惺安排将军位,直接照汉代规定退休了。184年平黄巾时从军,此时年过15岁。192年归曹总时23岁,军衔是都伯。一年后升为都尉,待遇约相当于杂号将军,但没有名分。要知道赵云一生都是杂号将军,于禁24岁左右就享受这个待遇,可见确实深得重用。※注意这是光荣的思路,不完全是历史真实情况。)

   需要提一下,这时鲍信手下升迁空间有限,于禁又或许过于年轻,升到都伯不算破格升迁。但无论如何,鲍信还是给了于禁最初的认可和鼓舞。而那些“异己”,反而被客观环境所否定。

   可想而知,于禁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一再固化,而不是矫正。由于军队环境的特殊性,军官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贯彻自己观念的权力,一切与之相悖的思想和态度都可以用合法的手段加以排除——他还没经过与周遭差异对抗碰撞的过程,就具有了抹杀这些差异的力量。本来应该有的那些困惑,早就灰飞烟灭了。

   

   综上所述,于禁这角色的人格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个直线。

   原有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定在军队中得到了认可,外部世界也没能形成真正的压力,促使其进行思辨。在没有碰撞,无需整合的情况下,干将军直接跳过了正常人格成长的必要过程,过早形成了自我同一性。

   但,人生中有些事情必须经历,否则不会得到相应的成长。正因跳过了必要的过程,其自我同一性反而不够成熟稳固,带有强烈的青少年时期心理残留,因而才会有偏执、不包容、控制欲强、崇尚权威……等等这一系列表现。

   平心而论,在那样一个乱世,那样一个环境,这种心理状态也很正常。就算有一些副作用,但正作用更大,不能说有多大问题。

   只不过干将军运气不够好。恰好这种心理状态的副作用,在以后的人生中形成了致命的陷阱。

   

小说相关章节:真三國無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