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于禁将军诊断书,4

[db:作者] 2025-07-03 18:51 5hhhhh 6340 ℃

三·与子同仇

   于禁跟着曹老板混之后,一年之内三级跳升到了都尉,已经接近将军。相应的,面临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职责范围的变化。不再仅仅是服从上级命令,严格训练军队,还具备了对最高长官一定的建议权,跟同僚们的配合度也变得很重要。

   其次是人际环境变动。从鲍信军“跳槽”到魏军,原先的领导和同僚四散各地。而周围那些不断增加的魏军将领简直奇葩朵朵开,性格人生态度价值观什么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成长过程中没点亮兼容技能且社交技能很烂的干将军来说,如何适应这堆货,应该是个不小的挑战。(彼此彼此,新人要适应这位前辈也不容易。)

   第三是制度变更。鲍信军类似一家小公司,而魏军则像国际Top10企业。其军队体制,治军理念,合作方式,对将领的要求……等等,都有着根本性区别。

   陡然踏入新环境的干将军,亟需寻找新的支柱来安身立命。除通过客观战绩来证明自身价值之外,心理上的归属感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跑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君主曹操。无双IF剧情里曹老板跟干将军说那些话,其作用不言而喻。简单几句对白的背后,是对于禁全方位的认可。包括严峻、顽固……之类的缺点。

   虽然这是架空剧情,但本质很合理。史实曹操也确实曾对于禁有过高度的嘉奖。表达方式和发生时机不同,目的应该都一样。通俗的说法叫笼络人心,心理学的说法叫:“通过理解和认可,建立起某种情感联系,使对方产生归属感和对于领导者的认同感。”

   在曹老板而言,这大概属于常用技能。满足将领们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才能笼络那么多英杰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

   但在干将军这里,情况可不是这样的。打个没节操的比喻,就好像情场高手跟情窦初开的少女调情,前者半真半假逢场作戏,后者可是动真情准备许终身的。

   

   好吧,我认真点……其实我想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对“共生”的渴望和追求,是人最原始的渴望之一。简单说,是“你我同心同体,能够全然相互理解,有着精神上最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你(受控者)必须按照我(掌控者)的意愿去行动,任何与我意愿相悖的,都是绝不能容忍的背叛”。(具体参看注释篇)前半截是理想,后半截是副作用。

   之前说过,于禁这个角色设计,人格成长过程有缺失。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分化,后果之一就是容易陷入共生关系。

   他对士兵的态度,除了前面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之外,共生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他将自我强加于所有士兵身上,所有不合其理念的行为都被扑灭。对其他听话的士兵,则表现得很正常,没有额外虐待。这就很类似于共生关系中掌控者的行为。由于对方是“士兵”群体,共生关系比较模糊,害处隐藏较深,几乎看不出来。

   题外话,这恐怕也是干将军看上去非常强悍的原因之一。如前面提到IF剧情里的对白,干将军的刚毅时常辐射到同僚。说难听点简直是到处施加精神强X。别人还经常反抗不成,只得受着,比如李典、乐进等人,就拿他很没办法。这样的干将军不强悍才奇怪。

   

   遭遇到曹老板开始,重要的转折就来了。

   前面说到,人格成长过程中,长辈或权威者的态度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干将军这种成长有缺憾的,一生都比其他人更注重权威者的态度。而曹老板是君主,是军队最高长官,权威身份毋庸置疑。

   于禁过来后脚跟还没站稳,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拔,远远超过鲍信所给与的。这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加固,也是自身价值得到承认的证明。

   情感上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在对外不兼容,心灵层面一直处于相对孤独处境的干将军而言,这份君臣之情不仅带来了归属感,也满足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不难想象,于禁此时内心受到的冲击有多大。魏军很多将领都是这样,从情感认同发展出坚定的忠诚,以报知遇之恩。

   但干将军心理基础不同。以往跟鲍信等人维持正常上下级,是因为缺少“知己”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亲密关系。现在这两个要素已经具备,再将制度、阶级模式套用到彼此身上,形成的就是共生。

   如同之前跟士兵模糊共生一样。此时于禁将自己视为士兵,掌控权交给君主,默认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从此归曹操支配。

   

   这里插一句,共生关系很容易被解读为“爱”或“士为知己死”或“忠义”。

   但我认为其中有些不同。共生是非常专横的。双方默认掌控者的意愿是第一法则。一旦某事不合其意,就会当成对彼此的背叛。双方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不安,受伤害,负疚感,自我质疑,自我苛责……等等。其潜意识类似于:“若我不能让你十足满意,你就会离去。而我将失去存活的意义,只有死路一条”。(参看注释篇四)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共生的另一特性,“通过对方来看见自己”。将对方视为自体客体,把自我的一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去。再将这个形象内化吸收,来形成稳定的自我。(具体请参看胡科特《自体心理学》,1974)不难理解,为何自我同一性不稳定的人特别渴望与他人共生,也特别害怕共生破裂。因为那意味着自我迷失,自我厌弃,和人格解体。

   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只狐狸。它缠着小王子驯化自己,因为“你驯服了我,我就不再是千万只狐狸之一,你也不再是千万个小男孩之一,我们会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唯一。”(大意)

   也正因此,狐狸比小王子更在乎彼此关系能否持续。告诉他驯化的意义,如何对驯化负责,又再三挽留,不愿他走,都是对共生的维护。说不清到底是谁驯化了谁。

   

   并且共生也是盲目的。因为彼此同体,想当然就以为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去进行求证。

   杀昌豨就是典型例子。按照魏军风气,这类情况显然有商榷余地。当时很多副将都劝说可以圆滑处理,至少折中一下,送俘虏让君主决断。怎么就上升到“失节”这么严重的高度?

   因为于禁所追求的,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忠义。而是百分之百满足曹操的意愿。而曹操军令中完全没有表现出允许弹性处理的意思。虽然内心痛苦不已,于禁也只能不折不扣地贯彻了君主的意愿,斩杀旧友,作为君臣共生关系的献祭。

   (※无双里有没有杀昌豨的剧情,我不记得了。三国志系列早年在人物列传里提到过。按照光荣的癖性,我猜真做于禁传的话很可能用这个情节。)

   

   我不知道曹老板是否喜欢与人共生。只从旁支证据来看,他非但不反感,还很热衷于亲手打造这类关系。

   《三国无双6·魏书》里跟辽神的对话,其本质就是:“你所有的自由都归我控制。没有我的许可,你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死,不能擅自犯险,甚至不能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指受伤,勿想歪)。”

   看似温情的对话背后,其实是对自主权的全面剥夺,程度严重堪比蹲监。但手法很高明,辽神当场就带着感动掉坑了,一头栽进这个甜蜜的监狱而不问其他。所幸辽神心理基础好,“受害”程度就有限。

   对辽神都这样,何况自动送上门的干将军了。

   不过必须得说,曹操并没有共生的需求。应该双向起效的情感机制,实际是单向的。比如对关系断裂的恐惧,曹操就压根没有。他只是利用这种心态稳固将领们的忠诚。心理没问题,就是性格太恶劣……

   

   言归正传。在于禁的角度,兼君主、权威、知己、亲密关系的另一方,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曹操,毫无疑问是最佳共生对象。又因为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人选太少,实际也是唯一对象。

   而曹操又是个喜欢通过这类关系控制属下的人。如果下一代无双保留史实剧情的话(我猜可能会史实跟架空共存),其悲剧收场恐怕跟君臣双方共同缔造的共生有很大关系。

   

小说相关章节:真三國無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